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這屆奧斯卡,向生活致敬!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1日 04: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柳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 柳 絲

  北京時間2月27日,一年一度的全球電影界最有分量的奧斯卡獎終於揭開了面紗。越來越循規蹈矩的奧斯卡頒獎沒有給人們帶來什麼意外,各大獎項的歸屬都與媒體普遍看好的如出一轍。

  與上屆奧斯卡兩強《國王的演講》與《社交網絡》傳統與現代的對決不同,本屆奧斯卡偏愛生活中的小人物。綜觀最佳影片的提名者,《藝術家》中的失業默片演員,《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中的中産階層夫婦,《相助》中的黑人女傭,《後人》中的失落父親,《雨果》中的流浪男孩,都是千千萬萬普通人中的人物。

  今年,奧斯卡這個電影界的風向標,終於從對跌宕起伏的史詩片、傳記片的追捧回歸平常。一部電影,如果是從平常故事中找到靈感,它先天就具備了貼近普羅大眾的優勢,説到底,拍電影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迎合獎項或商業,而是為了生活。本屆奧斯卡獎大贏家法國電影《藝術家》就是寫給生活的一封“情書”。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5部電影,沒有大牌明星,沒有宏大場面,沒有炫目特技,連導演的名字對於奧斯卡來説也都是新鮮的,最佳外語片伊朗電影《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只有3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

  雖然電影展現的是不同文化、不同國籍和不同身份,但是來源於普通生活的電影所講述的人和事卻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所理解和接受。《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的導演阿斯哈 法哈蒂曾説,他的電影就是讓觀眾通過旁觀一個故事的發生、發展來感受伊朗的社會生活。

  獲得5個技術獎項的《雨果》帶着導演馬丁 斯科塞斯的童年印記,贏得了很多掌聲。著名美國老牌影評家羅傑 埃伯特評價,《雨果》是斯科塞斯最獨特的作品,最貼近斯科塞斯的內心,“某種意義上來説,就像是他生活的鏡面”。斯科塞斯也曾説,電影中的小主人公雨果就是他本人的縮影。

  電影是雕刻時光的工具。蘇聯電影大師安德烈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時光》一書中寫道,一切藝術的目的都非常清楚明確,就是要對藝術家自己,以及其周遭的人,闡述人活着是為了什麼,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向人們揭示人類之所以出現於這個世界的理由;或者,即使不予理解,至少也提出這樣的問題。電影影像基本上是對時光中生活事件的觀察,依據生活本身的形態加以組織,並遵守其時間法則。

  本屆奧斯卡,無論是《藝術家》的肢體語言,還是《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的親情矛盾,《相助》的溫暖友情,或是《雨果》的純真冒險,都是對生活的真心表白。    

熱詞:

  • 雨果
  • 藝術家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 奧斯卡頒獎
  • 生活事件
  • 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
  • 斯科塞斯
  • 雕刻時光
  • 相助
  • 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