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榮成石頭樓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1日 04: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彭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 彭 輝 姜衛成 初振華

  就建築風格而言,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位於膠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市,除了擁有極具民俗特色的海草房外,石頭樓也是其最有代表性的建築。

  榮成石頭樓主要集中在石島管理區。走在石島街頭,古樸莊重的石頭樓時常跳入眼簾,矮的二層,高的四五層,在使用現代化建築材料的樓房中顯得別有一番風韻。

  建造石頭樓的石料就地取材,大多來自石島山。這座山屬槎山山系,著名的“石島紅”大理石就出自這裡。“石島”也是以這座山得名。

  榮成最早的石頭樓當屬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的天后宮,由山西人王一德所建。相傳,當年王一德在石島海域遇到風浪,危難之時,見天后娘娘站在石島山頭,霎時風平浪靜。為感謝天后娘娘的救命之恩,王一德就在石島建了天后宮。260年過去,承載著風雨滄桑的天后宮,依然矗立在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中。

  清朝中後期,隨著石島的開埠,石島逐漸變得繁榮起來,一些富戶的石頭小樓也在眾多的民房中拔地而起,如同鶴立雞群。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石島石頭樓建設的繁榮期,建造石頭樓的大都是一些機關單位。由於當時石頭價格便宜,從附近山上可以就地取材,這樣既可以節約成本,又富有特色。當年的主要運輸工具是加固型的小推車,一輛能推一千多斤,每天最少能推兩趟,有時候能推三趟,體能付出很大。因為用材多,一些路途較遠的村莊也有用牛車、馬車將石頭運到石島。

  建石頭樓的石材有一定的講究,要求用那種四四方方,有棱有角,被稱為“扎板石”的石頭,一般長度在50厘米左右,寬度30厘米左右,厚度在10厘米左右,特殊要求的石塊一般用來做臺階、門窗橫檔,這類石塊長度一般都在1.5米─2米之間。那些無規則、無棱角的石頭,被稱為“亂石”,只能砌地基。

  石頭不像磚頭那樣有統一的規格尺寸,大小不一的石頭在施工中很容易引起偏差。但靈巧的工匠們總是事先預算出每個樓垛所用的石塊數,然後用木尺量出石塊的長度,用瓦錘對石塊進行修正,保證了每個樓垛每排石塊都是一樣多,大小近似,顯得美觀規範。壘砌樓房時,每塊石頭都要砌得橫平豎直,每層石塊都要與底下一層錯開,即上邊石頭的邊緣壘在下邊石頭的中間,這是最基礎的常識。每棟樓的砌築風格不盡相同,有石塊一字橫擺的,有石塊橫擺幾塊再縱擺一塊的……各種風格壘起的樓房外觀也代表了那個年代最新潮的建築樣式。

  那時沒有塔吊,建樓房全憑人工搬運。每塊石頭最少也是100多斤,工匠們就是憑著力氣一層層將石塊壘砌起來。當石塊壘至約一人高時,就開始搭腳手架了。腳手架搭建成較緩的臺階型,每層腳手架上都有人。地面的人將石頭端到第一層腳手架上,然後一層層地傳遞到最高層。一些分量重且體積大的石塊人工無法搬動時,工匠們就支起滑輪。正是這種“燕雀銜泥”式的施工,使一座座石頭樓拔地而起。

  這種外觀沒有任何雕飾的石頭樓,因為墻體厚重,樓內冬暖夏涼,很受人們喜愛。到了上世紀80年代,實心磚廣泛採用後,人們就再也沒有建這種石頭樓了。

  現在,榮成共有石頭樓近20棟,許多石頭樓雖歷經歲月滄桑,但仍然風采依舊。近年來,榮成市不斷加大對這一具有地方特色建築物的保護力度,目前已對現存的石頭樓進行逐一登記造冊,建立詳細檔案,同時要求所有産權單位在修繕時一定要保護好石頭樓的外觀。

熱詞:

  • 石頭
  • 天后娘娘
  • 石島紅
  • 天后宮
  • 相傳
  • 榮成市
  • 乾隆十六年
  • 産權單位
  • 規格尺寸
  • 實心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