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無事亂翻書(讀書管見)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1日 01: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大凡讀書人都有很多讀書心得,看到最多的是如何有效讀書的方法。這些對“無事亂翻書”的我來説乾脆不搭界。回想這些年“無事亂翻書”的讀書生涯,愉悅之外,更多的是遺憾了。

  小時候的課外閱讀很有限。一本水滸一本三國,偶爾會有幾本《少年文藝》,家裏餐桌旁經常是一人一份報紙,看得最多的是《人民畫報》和《人民日報》,不管看得懂看不懂,閱讀的習慣算是養成了。上大學後,兩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一本收音機原理,一本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介紹──它們讓我沉下心來安安靜靜地讀書。

  我是學理工科的,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讀的大學和研究生。這個時間點是需要交代一下的:不僅在我很小的時候書籍非常匱乏,即便在研究生階段,也很難找到當時最需要的國外教材,偶爾跑去北京朝陽門內大街的科學出版社能找到幾本影印版。畢業後不久,市面上有了很多正版引進的教材,看到那些書面世,我當時的心情真是複雜。相比那時的書籍匱乏,如今趕上了出版業的繁榮,真好,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書了。

  我的所謂亂翻書,其實就是閱讀完全沒有章法沒有計劃,跟著感覺走。比如讀了高陽的一本小説,就開始盡可能淘遍閱盡其所有小説雜文;又比如讀了茨威格的某一部小説,就開始研究他,發現了他的太多傳記;又比如讀了一本某人的民國回憶錄,就開始發掘同質同類……無他,只是因為喜歡。也有很多書買回來之後翻翻沒有興趣,就直接歸到垃圾書的行列,讀書讀多了一定會很挑剔的。

  亂翻書並非完全沒有線索可溯,同一個作者、同一套叢書、同一個譯者、同一個出版社、同一人推薦等,都是我讀書的線索和路徑。這種有目的的書籍搜尋和一睹為快的愉悅,讓人看看自己的書架都會覺得很親切。多年的搜尋和閱讀使我和這些作者、譯者們成為了“朋友”,因為我非常熟悉他們的語言、敘事方式及各種關切。

  有時這種追逐式閱讀也會帶來膩與饜。多年前讀一個大家的小説集,讀了很多以後突然發現其中的一篇小説是應付了事,從此這人的書我就不再看了。讀書有點像旅行,某個景點曾經在記憶裏留下了美好印象,多年以後再去,發現那裏完全商業化了,那種美好也就被破壞了,那個地方永遠不會再去。

  多年亂翻書,書讀得真是雜。從分類來説,如果按統計排序排在前邊的是小説、傳記、歷史、科普,此外,我長期閱讀一種文學雜誌、每年換一本新聞期刊。讀來讀去,我還是喜歡讀虛構小説,從小説裏可以讀出作者的思維與狀態,讀出作者的想象力及對文字的駕馭,那些流動著的文字常常帶著大塊大塊的顏色,小説裏人物、故事、結構和各種道具似乎不重要了,我也隨著作者進入了狀態。

  這種亂翻書也給我帶來許多學科知識的啟蒙。比如有一次讀了科特勒的《營銷管理》,我就開始找組織行為學相關的教材,之後又找來社會心理學的書讀,漸漸的,自己關於這個學科的知識體系也隱約成型。

  亂翻書帶來愉悅,也帶來遺憾。由於沒有進行系統的閱讀,因此沒能積累下系統的知識。記得閱讀著名跨界科學家司馬賀的《我生活的種種模式》時,他説他一般會花三年時間進入一個新學科,這真是了不起。現在的我是一名工程師,讀書純粹成了愛好與消遣,亂翻書沒有目的,沒有壓力,缺少思考與鑽研,是為遺憾。

熱詞:

  • 翻書
  • 國外教材
  • 讀書心得
  • 管見
  • 朋友
  • 少年文藝
  • 人民日報
  • 營銷管理
  • 人民畫報
  •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