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儒學的根本精神與特性是什麼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9日 14: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長期以來,學界對於儒學的性質,儒家、非儒家或反儒家等問題的看法,各不相同,即使在儒家內部,見解也不盡相同。例如,很多人認為儒學是一種“倫理本位主義”哲學。我認為,這種定位忽視了儒學的道德主體性與人文性。儒學就本質而言是以內在道德而非外在倫理為本位的。儒家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是有道德的。人生的根本意義和價值,就體現在對理想道德境界與完善人格的不懈追求之中。但儒學的道德理想並不是脫離社會實踐的道德空想,而是對人的價值的根本性肯定,是一種“以人為本、以德為體”的人文主義思想體系。所以,儒學在本質上是道德人文主義哲學,儒學的根本精神是道德人文精神。在我看來,儒學具有以下五大特性:

  首先是道德的主體性。孔子説“仁者人也”、“仁者愛人”,就是講道德之“仁”是人之立於世界的根本依據。孟子説:“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是講人是有道德、有善性的。荀子説:“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離開了道德仁義,人便與禽獸無異。

  其次是人文性。儒學特別強調以人為本,關懷人的生死存亡,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成就君子人格。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君子人格,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荀子“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的君子德操,體現的都是人文精神。

  第三是整體性。儒學以整體宏觀地把握自然、社會、人生為理性思考的方向。“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觀念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思維特色。儒家的大同就是“太和”,是追求最高的和諧境界,即整體和諧。

  第四是實用性。孔子講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後儒講“內聖外王”、“修己治人”、“經世致用”,都是要求將道德修養落實到安定民生、治國平天下的實踐事業,而不是空談道德。

  第五是開放性。儒家歷來重視兼容和諧、與時俱進、開放變革。儒家認為“文”(文明)與“質”(質樸)的關係是辯證的。一般而言,文明的發展是由簡到繁,從野蠻到文明。但文明走向一個更高層次時,往往又變繁為簡。由質到文是從野蠻向文明的進步,由文向質則是文明發展的更高層次。儒學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是一種開放、發展的歷史觀。

  儒學曲折發展的歷史表明,如果將儒學的性質定位在“倫理本位主義”,就可能誤導人們認為儒家只重視外在的倫理秩序和人際關係,而忽略其內在道德的根本價值。而將儒學定位為“道德人文主義”,則能引導人們去發掘儒學的內在價值,指導人們樹立道德理想、完善道德人格、關懷人生意義、追求人生幸福,從而有助於建立一個以人為本、多元和諧的文明社會。

  (作者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熱詞:

  • 儒學
  • 君子人格
  • 根本精神
  • 儒家
  • 修己
  • 太和
  • 仁者愛人
  • 大丈夫
  • 倫理本位主義
  • 道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