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四成患者不需進行肝穿刺 抽血即可了解肝纖維化程度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9日 10: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不必肝穿刺,只要抽一次血,近四成肝病即可判斷肝纖維化程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曾民德教授領銜的研究成果“肝纖維化顯型表達與非創傷性診斷和臨床干預”,獲得了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國是“肝病大國”,乙肝患者有3000萬以上,丙型肝炎、酒精性肝損傷、脂肪肝等其他各種慢性肝病患者也規模巨大,相當比例的患者會逐漸進展成肝硬化,繼而發生肝癌等。“其中,乙肝的肝纖維化速率是最快的。”曾民德教授告訴記者,每年僅乙肝相關死亡人數就高達30萬人。

  臨床上,肝纖維化是慢性肝病進展為肝硬化的必經環節,但要確診必須進行肝活檢,即在B超下做穿刺取出肝組織做病理檢查,創傷大、風險高,病人因此對肝活檢的接受度不高,影響了早發現、早干預。

  1999年起,仁濟醫院&&全國七家醫院,進行“非創傷性”肝纖維化診斷研究。為保證研究的準確性,曾民德團隊採取了與肝組織學同步的策略:對病例進行肝活檢,同步進行臨床、實驗室、影像學等113項非創傷指標的檢測,兩相對照分析,尋找肝纖維化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指標。在全國同行支持下,研究積累的肝活檢病例達502例,是迄今國際上最大規模的樣本量,並且首次應用了先進的Kappa統計學方法,對組織學診斷進行質量控制。

  經過多年研究,研究團隊從113項指標中篩選出了43項有價值的肝纖維化診斷指標,又經過優化組合“縮小範圍”後證實:患者年齡、α2巨球蛋白、γ-谷胺酰轉肽酶和透明質酸4項指標,是判斷“有無明顯纖維化”的獨立預測因素,並以此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肝纖維化非創診斷模型。鋻於它的臨床診斷推廣意義,世界衛生組織將此模型命名為“Zeng's Model”(曾氏模型)。

  目前,這一模型已經在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46家醫療機構應用證明,“特異性”和“敏感性”超過95%,可使39.5%患者不需進行肝活檢即可了解其肝纖維化的狀況,也便於臨床動態監測肝纖維化進展。

  項目的另一項重要成果是,系統闡述並證實了核苷類抗病毒藥和氧化苦參鹼等在抑制纖維化、減緩疾病進展中的作用和機制。通過全球最大樣本量(6189例)的臨床多中心研究發現,經核苷類抗病毒藥和氧化苦參鹼的抗病毒治療,1/3患者的肝纖維化可逆轉,甚至消除。研究者據此認為,在肝纖維化早期發現的同時,重視治療同樣關鍵。

熱詞:

  • 肝纖維化
  • 肝活檢
  • 肝穿刺
  • 氧化苦參鹼
  • 酒精性肝損傷
  • 組織學診斷
  • 多中心研究
  • 抽血
  • 肝組織
  • 特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