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偶像劇更須高揚精神主義大旗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8日 23: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劉克梅

  2月23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調查顯示,80.5%的受訪者擔心偶像劇氾濫誤導青少年,僅4.6%的人表示“不擔心”。受訪者中,80後佔37.9%,70後佔36.4%。63.5%的受訪者是家長;92.8%的受訪者表示,“正是這種一切以利益為中心的畸形市場,使得當前青少年影視領域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越是迎合低級審美趣味的作品越能賺錢,越是內容積極向上的作品越沒有了市場。”

  所謂高揚精神主義大旗,就是説,偶像劇作為一種藝術産品,僅僅注重市場效應和經濟效應等物質主義是不夠的,而要注重社會效應、導向效應等精神主義的引導。讓孩子們得到娛樂的同時,得到積極向上、發人深省、醍醐灌頂的精神震撼,得到精神進步和人格拔節。

  尤其是在物欲橫流的當下,影視創作者更要多承擔“育人”和“造人”責任,造出更多內容健康、富有特色、充滿活力的作品,給孩子帶來積極向上的精神熏染。比如王蒙的《青春之歌》,還有湖南2007年拍攝的反映毛澤東在湖南一師求學的《恰同學少年》,都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益。挖掘好精神題材,偶像劇同樣很有市場。

  可是,時下影視創作的風氣太浮躁了,不少藝術工作者只看到了金錢,而不願意承擔藝術風險,再加上青少年題材還沒有實行分級制等,很多人就將經濟效應放到了第一位,而將最起碼的文化導引責任和教育功能扔掉了。什麼能引起噱頭就拍什麼,什麼能賺錢就拍什麼。結果就出現了粗製濫造、胡亂編造、脫離實際的所謂偶像劇,因為沒有生活,態度不夠嚴謹,這種所謂的偶像劇,出現了可怕的“精神海洛因”傾向,誤導了孩子的價值觀,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和觀念判斷。據報道,2008年對英國2000名16─24歲的青少年調查發現,69%的被調查者稱自己是“性狂熱者”。而對這些受調查者産生最大影響的,就是英國當時熱播的電視劇《皮囊》──一部英國青少年成長劇,以描寫自由奔放的性生活、吸毒、派對文化而著稱。調查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坦言,曾在聚會中模倣《皮囊》中的人物發生過性行為。創作者賺了小錢,卻讓教育生態和孩子受到極大負面影響。這種創造態度太不負責任了。

  據報道,即便在商業化非常發達的美國,少兒電視劇的創作、運營也具有一定的公益成分。以美國著名的兒童節目《芝麻街》為例,它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動蕩時期,當時的美國總統約翰遜認為,要減少貧窮和消除社會兩極分化,關鍵是要聚焦兒童早期教育,於是《芝麻街》應運而生。──我們的影視創作人不能沒有這種公益和公共情懷。

  對此,僅僅進行一般性的輿論批評是不夠的,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加大對此類作品的審查力度,讓那些粗製濫造的作品“流産”,不準發行;其次,還要對此類作品建立“黑名單制度”,開展評比和檢查力度,讓不良作品以及製作人受到應有的經濟處罰。第三,教育者和家長也應該對此類作品開展引導和點評,引導孩子們“看好影視,讀好書”,遠離影視垃圾。

熱詞:

  • 偶像劇
  • 作品
  • 影視
  • 皮囊
  • 高揚
  • 青春之歌
  • 恰同學少年
  • 流産
  • 育人
  • 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