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從溝壑縱橫到滿眼翠綠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8日 19: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初春時節,萬物復蘇。

  登上詔安縣官陂鎮下官村徑頭嶺,放眼望去,萬畝果樹成林,綠得醉人心脾。誰曾想過,這一片綠海,20多年前是光禿禿的荒山?

  “山體完全裸露,整座山被雨水沖刷出無數條溝壑,最深處達十來米,流下的泥直接衝進農田。夏天烈日燒烤、熱浪襲人,山下村民苦不堪言。”對過去的情形,82歲的下官村村民老張記憶猶新。

  據1984年普查資料記載,詔安境內水土流失面積75萬畝,佔土地總面積40%,其中強度流失面積21萬畝,6萬畝耕地、近百座山塘水庫、部分河道橋梁受到威脅,嚴重影響30多萬群眾的生産生活。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官陂鎮、霞葛鎮,處於詔安“母親河”東溪上遊,東溪淤積嚴重,河床淤泥平均高達2米,最高處達3.7米,部分河段河床比兩邊的農田還要高。

  從溝壑縱橫到滿眼翠綠,從溪比田高到萬涓成河,從赤水肆虐到綠水潺潺……1986年,詔安縣開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水土保持戰。20多年來,詔安摸索出一套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經驗,成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範縣,特別是東溪流域水土保持成效突出,硬是把窮山惡水變成青山綠水。

  治理從官陂鎮、霞葛鎮開始,按不同的地類、地塊,採取不同的方法。坡度在20度以上的山地,“草先行、林跟上”,第一年種草,第二年造林,同時實施封禁補植;坡度在20度以下的山坡地,開墾水平梯田,做到前有埂、後有節蓄水溝,挖大穴種果樹,套種花生、百喜草等。果樹品種,結合當地群眾種植傳統,選擇優質早熟烏葉荔枝,把開發性生産、脫貧致富和治理結合起來。

  同時,落實荒山、荒灘承包責任制,實行“誰承包,誰治理,誰經營,誰受益,允許轉讓,可以繼承”的激勵政策。至目前,全縣已有承包戶1萬多個,可謂千家萬戶治理千溝萬壑。

  “以點帶面、以面連片,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實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業耕作相結合,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從事水土保持工作25年的詔安縣水土辦主任王麟鳳介紹説,2004年,詔安東溪流域被列為全國第一批水土保持示範區建設,示範區涵蓋10個鄉鎮、1個國有林場。封禁治理、坡改梯、造林、種草育林,3年間,完成水土流失治理5萬畝。

  詔安縣水土辦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該縣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6萬畝,佔1984年普查時的74%;投入資金2600萬元,投入勞動力390萬工日。詔安生態環境大大改觀,水土流失程度從中、強度流失向輕度或無明顯流失轉變。

  2007年,當地政府在徑頭嶺立碑,記載治理前後徑頭嶺的巨大變化,以供紀念。

  今年,詔安將重點實施秀篆、官陂兩鎮多處崩崗侵蝕綜合治理和官陂吳坑小流域治理,擴大治理面積、鞏固之前的治理成果。

  “只有把水土保持建設的接力棒一代代傳下去,我們才能永享碧水藍天。”再過3年就要退休的王麟鳳,對水土保持工作熱情不減。

熱詞:

  • 溝壑
  • 1986年
  • 翠綠
  • 崩崗侵蝕
  • 詔安縣
  • 封禁治理
  • 徑頭嶺
  • 母親河
  • 造林
  • 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