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每年54萬人“猝死”,其實可預防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7日 21: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京日報數字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古月、高秀敏、謝晉、馬季……近幾年來,不斷有名人猝死的消息傳來,令人扼腕嘆息。但對於猝死的“背後殺手”──室性心律失常,一般人卻了解甚少。昨天在寧閉幕的第四屆全國室性心律失常大會上,專家對這種致死率高達99%的疾病卻僅有1%的患者進行“救命”性治療憂心忡忡,並建議改進相關政策,使更多的患者獲得治療。

  【案例】

  26歲患者7位親人相繼“猝死”

  26歲的李明(化名)是鹽城人,在上海工作。幾年前,他的外婆在吃飯時吃著吃著,頭往下一扣,短短一兩分鐘時間,人就“走”了。此後,厄運接二連三,外婆的5個女兒中,就只有李明母親還健在,其他的阿姨都是突然一下就去世。現在,他平輩的姐妹中也有兩人因同樣的病而死去。

  帶著深深的擔憂,李明到醫院做了全面的檢查。結果,他也患有嚴重的室性心動過速──跟死去的長輩同樣的病。“室速”是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種,這是一種極為危險的疾病,一旦發作,就是老百姓常説的“猝死”,成功救活的幾率微乎其微,每年我國死於猝死的人群高達54萬人。

  “如果説心梗是心臟的管道堵塞,那心源性猝死就是心臟的‘地震’。”省人民醫院心內科教授陳明龍形象地比喻。

  根據醫生建議,李明在體內植入了ICD(植入型自動除顫器)。最高時,ICD一天放電70多次──這意味著,如果沒有這個除顫器,他可能已“死”了70多次。

  【困惑】

  危害不比心梗小,治療率卻遠遠落後

  專家介紹,心臟有兩大系統,一是“油路”即血管,一旦堵了就是心梗;另一大系統就是“電路”,“電路”一旦出問題,心臟跳動就會不規律,不是過快就是過慢,這就是心律失常。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心律失常的危害都不比心梗小。

  猝死對生命的危害極大,但令心內科醫生更擔心的是,它的救治率極低。心梗的搶救率在70%左右,而心源性猝死不足5%;相對於冠心病介入手術的廣泛開展,對猝死的預防低到了令人驚訝的地步。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曹克將介紹,在患病人群中,只有0.5─1%的人植入了ICD;正常人群的預防率更是低到僅有十萬分之三。“美國的心失病人僅有中國幾分之一,但ICD植入量是我們的50倍。”

  【原因】

  “割裂”的醫保體系是治療率低的原因之一

  極高的死亡率與極低的預防率,形成了鮮明對比。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猝死如此被忽視?

  專家説,相對於冠脈介入治療的廣泛開展,心律失常的ICD治療與導管消融治療仍相對高端,目前能開展的醫院不多,老百姓對這種疾病的認識也不夠。心臟除顫器2─15萬元不等的價格,也是治療推廣的一大障礙。

  不過,曹克將認為,不合理的醫療保障體系也是原因之一。“能開展手術的醫院集中在‘金字塔尖’,但報銷比例正好倒過來。”他介紹,由於我國多數地區醫保統籌只到地市級,患者在本地看病享受較高報銷比例,出了市比例就低不少。例如蘇北一些地方本地區內能報30%,到南京來就只能報10%左右,但當地醫院的水平往往無法開展此項手術。

  “安徽省某醫院一年ICD植入數量是我們的3倍,但諷刺的是大部分都是我們的醫生過去做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是醫保全省統籌,報銷比例高且統一。”曹克將建議,醫保應儘快實現省級統籌甚至國家級統籌,讓更多患者得到治療。

熱詞:

  • 猝死
  • 冠脈介入
  • 室性心律失常
  • ICD
  • 介入手術
  • 電路
  • 心梗
  • 治療率
  • 患者
  •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