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華遺産豆腐:中國的“意”與“味”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6日 19: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甘肅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對於中國人而言,一口豆腐白菜能保了平安,一盤“一清二白”透著做人的坦蕩,一聲“賣豆腐”的叫賣,則蕩著悠悠的鄉愁。當觀之潔白,撫之柔嫩,食之馨香的豆腐,遭遇中國人的心靈訴求,便早已不僅是一味美食。豆腐,最中國的口味,也有著最中國的意味。

  一家以豆腐宴為特色的齋菜館,佈局頗具新意,墻上挂滿了歷代文人騷客咏嘆豆腐的詩文。大廳最醒目的匾額上題有狂草“素醍醐”三個大字。“素醍醐”乃是豆腐的別稱。其名的由來,還要講到元末明初自號“龜巢老人”的學者謝應芳與豆腐的一段妙緣。

  悟禪

  謝應芳生逢亂世,仕途也頗為坎坷。但他一生崇正辟邪,始終保持著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心性。古稀之年,他退隱故里,卻依然不忘導人從善,老而不倦。然而,此時的“龜巢老人”年事已高,牙齒幾乎盡落,進食多有不便,導致了身體也大不如前。

  一日,應老友之約,謝應芳來到寺廟與高僧品茗論禪,轉眼間便到了晌午。高僧知他咀嚼不便,便特地精心烹制了幾道豆腐齋菜。

  豆腐菜肴美味又不需費力咀嚼,甚合謝應芳的心意。此後相聚,他們除了品茗論禪,也時常一起切磋製作與品嘗豆腐齋菜的心得。久而久之,謝應芳悟出了豆腐表象下蘊含的禪意,盛讚其為“素醍醐”。所謂“醍醐”,原指酥酪上凝聚的油脂。豆腐“氣作龍涎香,色過牛乳膩”的特質,正與其相合。而佛家又有“醍醐灌頂”之説,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

  修身

  “日給不過四分,每日買菜腐一二十文”,明代最後一位儒學大師──劉宗周,每日就吃著這樣簡陋的餐食。他當時已經官至兵部尚書,位居正二品。然而劉宗周為人清廉正直,操守甚嚴,“以克己為要”,在朝敢於抗疏直言,屢遭貶謫,而不改其志。平日裏,他常常自艱于食,僅以豆腐白菜果腹,也因此得了“劉豆腐”的稱號。

  劉宗周以豆腐修身,簡約于食,克己寡欲,正是遵循了“孔孟食道”所倡導的“恥于味欲,安於儉食,養生為度”。《周易》言,“大亨(烹)以養聖賢”,“食以養德”。在中國人的文化中,“食”與“德”向來是密不可分的。這也就無怪乎,味淡價廉,又益於養生的豆腐成為古時清正儒學之士,藉以修身自律的盤中首選。

  濟世

  《詩經》雲:“中原有菽,庶民採之”。以黃豆為原料的豆腐,也是被庶民烹之,食之。對國人來説,豆腐最可貴之處,在其被廣為食用,博施於民的濟世之功。豆腐既是最廉價的美味,也可以提供一天勞作所需的營養。

  也正因如此,從南到北幾乎各地都有一兩道拿得出手的豆腐菜肴,四川有“麻婆豆腐”、湖北有“錢袋豆腐”、北京有“砂鍋豆腐”、江浙有“大煮幹絲”、海南有“豆腐燒”、東北有“雪裏紅燉豆腐”。每個地域,這些以豆腐為主角的平民菜,也往往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名菜。

  如果説,豆腐能夠代表中國文化,也許會顯得有些武斷和片面。但在中國似乎也少有像豆腐這樣受到如此廣泛認同的傳統食品。究其原因,中國人對豆腐的理解,已經遠超出了“形”與“味”,達到了“意”的境界。簡簡單單的豆腐早已不是一種單純的食品,嘗一口豆腐,品出的是中國人自身對生活的認知與追求。

  (據《中華遺産》)

熱詞:

  • 周易
  • 大煮幹絲
  • 詩經
  • 中華遺産
  • 齋菜
  • 品茗
  • 高僧
  • 菜肴
  • 龍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