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食品安全做得最好”,百姓信嗎?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6日 06: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食品安全問題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單論在人均收入4000美元的時代,我們國家其實是做得最好的。”在日前召開的四川省省食品安全工作會議上,四川省食藥監局副局長魏夕和如此説。(2月22日《成都商報》)

  不知道魏局長是如何得出了以上結論,但這種讚歌唱得似乎有點過了。一方面,食品安全,安全與問題同在,是一個只有更好難有最好的課題,即使像日本、美國等相關法制十分健全的國家,也未必敢説自己已做到最好;另一方面,基於國情不同,各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特點與管理辦法,好壞優劣如何量化,又如何給出丈量標準?

  事實上,食品安全作為一種最直接、最基本的民生,對於其好壞,最有評價權的,應該是百姓,而非官員。這些年,我們雖然在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存在的問題依然嚴峻。去年《小康》雜誌發佈的年度消費者食品安全信心報告顯示,近七成受訪者對食品“沒有安全感”。在食品安全尚陷入公共信任危機的語境下,作為公眾生命健康“衛士”的監管部門,最好還是先別忙著唱讚歌,而應是更多地作反思,更多地發現、解決問題。因為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雖然原因來自很多方面,但最扎眼、最不容回避的,還是監管上的不足。

  近年來相繼發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等事件,在給食品監管提出新挑戰的同時,也不斷暴露出監管上的軟肋。一個明顯例子,眾多食品安全事件,大都不是政府監管機構首先發現的,而是由公眾或者一些涉及食品及毒物的科研機構發現後,向政府監管部門發出預警信息。不僅如此,許多問題與矛盾不是通過完善的制度和強大的執行力去化解,而是通過一輪又一輪的專項整治去“倒逼”問題的解決。而事實證明,這種辦法雖然立竿見影,但治標難治本:多年來,三聚氰胺和地溝油一直牽動公眾的心,各地不斷出重拳打擊,但仍難杜絕其死灰復燃。在去年的一次集中整治中,還是在津、河北甚至北京發現大量“地溝油”加工窩點;而在2010年的另一次打擊行動中,2.7萬噸本在2008年就該銷毀的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又重新流入市場。

  更值得反思的是,一些大型食品企業本身是納稅大戶,有的地方政府以發展地方經濟、促進就業為藉口,與當地企業結成利益聯盟,或明或暗地支持當地食品企業的造假、摻假行為;不少地方,執法部門把假冒偽劣當成執“罰”經濟的對象,把監管者的“業績”與罰款挂鉤,將打假當成一种經濟增長點;更有甚者,在不少典型食品安全事件,諸如“三鹿毒奶粉”、“雙匯雙匯瘦肉精”等事件中,還頻現地方干擾問題。事發後,政府除了幫企業“捂蓋子”,還與企業共同開展“危機公關”,以各種方式阻撓事實真相的揭露。

熱詞:

  • 食品安全問題
  • 地溝油
  • 食品監管
  • 毒奶粉
  • 瘦肉精
  • 食品企業
  • 成都商報
  • 衛士
  • 業績
  • 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