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土交所:讓城建有地農民有錢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6日 03: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龍網-重慶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土交所:讓城建有地農民有錢

  家住江津區李市鎮孔目村的村民肖蘇明怎麼也想不到,自己能夠住上嶄新明亮的房子。

  肖蘇明的祖屋原來在距離新居大約300米左右的山腰上,260平方米。面積不小,卻早已破舊不堪,值不了幾個錢。

  她家換房的機會,因為我市試點的“地票交易”而到來。

  矛盾:城裏地少,農村地閒

  所謂“地票”,指包括農村宅基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鄉鎮企業用地、農村公共設施和農村公益事業用地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經過復墾並經土地管理部門嚴格驗收後産生的指標,以票據的形式通過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在全市範圍內公開拍賣。

  我市“地票”交易制度創新的一個大背景是:徵地矛盾愈演愈烈,而廣大農村的集體建設用地卻大量閒置。

  重慶市近十年來城鎮化率提高了25%,但農村居民點用地減少率不到1%。以江津為例,全區近40萬農戶中約有23%已經完全放棄了農地耕作,閒置或半閒置的建設用地粗估可達近3萬畝,不少農民進城鎮生活後,農村老宅無法處置變現只能任其閒置。

  此外,城鎮建設用地“先佔後補”的模式,佔地在先是剛性的,補地在後是柔性的,往往“只佔不補”“佔優補劣”“多佔少補”,很難保障補地的數量和質量,長此以往必然造成耕地總量減少和生産能力的下降。

  2008年12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我市成立了全國首個農村土地交易所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指標在重慶市遠距離、大範圍置換的“地票”交易。

  有媒體評價稱,我市的“地票”交易,解開了“城市發展擴張缺乏空間,農村建設用地閒置”的疙瘩。

  多贏:農民、城市、企業都有搞頭

  截至2011年底,我市地票已累計交易8.9萬畝,不僅有效激活了城鄉要素市場,破解了建設用地困局,還有效推動了農村戶籍制度改革,加速了城鄉統籌步伐,更為重要的是,農民的“死資産”得以變現,農民直接獲得增值收益124億元,在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上有了新突破。

  肖蘇明便是受益者之一。肖蘇明算了筆賬,原宅基地復墾成耕地後,除去原房屋佔地面積之外的復墾地,每畝可獲得1000元補助。按孔目村“巴渝新居”建設標準,一套房子11萬多元,肖蘇明家購房省去了一半多的購房款。

  目前,肖蘇明所在的村已有32戶村民通過宅基地復墾,獲得購房優惠或補助,住進了村裏統一規劃建設的新居。原來山坡上錯亂無序的房子已經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耕地。通過復墾,全村騰出了數十畝耕地。

  此外,企業也在地票競買中獲得了機會。龍湖地産負責人説,過去拿地,政府推出地塊,企業參與競拍,企業了解地塊時間短,難以在城市化中形成與城鄉規劃實施的戰略互動。然而,有了地票制度後,企業可以提早根據政府規劃作出項目規劃設計,並持地票向政府提議將規劃地塊及時推入市場,從而使企業的發展意願與宏觀規劃意志得以有機的結合,實現農民受惠、城市開發、企業發展的多贏目標。

  本版文均據重慶日報

熱詞:

  • 肖蘇明
  • 農村居民點用地
  • 江津區
  • 交所
  • 復墾
  • 我市
  • 地塊
  • 農村土地
  • 交易所
  • 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