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明天,誰來種地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6日 03: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 本報記者 吳允波 賈瑞君 張海峰

  一年到頭在農村跑,64歲的省政協委員、“果樹大王”公茂田經常感到一些憂慮,現在的農村年輕人太少了。

  這次省“兩會”之前,公茂田進行了較長時間的調研。在一個村莊他發現,種地的人基本上是五六十歲左右的,約有1/4的年輕人出國打工了,1/3的人去外地打工了。村民給公茂田算了一筆賬:種糧食一畝地收1500到2000斤,每斤平均一塊二,加上種糧補貼、扣除成本收入2000元左右,而在外打工一個月掙兩三千元很尋常。去掉開支,打工一個月的收入可趕上務農半年的收入,上過學、有知識的年輕人誰還願意種地呢?

  1985年,36歲的公茂田聽説家鄉蒙陰縣農村可以承包荒山,於是從一家工廠辭職回鄉承包了一座荒山,20多年累計種植各類果樹3萬多株,將荒山變成了碩果纍纍的“花果山”,近年來又引進培育了“扁桃”等果樹新品種。公茂田因此成為當地開發荒山、勤勞致富的典型,也獲得了很高的經濟效益。説到高興處,他黝黑的臉上露出笑容:“如果當時不回鄉承包荒山,就沒有我的今天。”

  來自平度的省人大代表、省鮮食葡萄研究所所長昌雲軍告訴記者,當前,年輕人不願意種地的確是現實,主要是農産品價格特別是糧食價格相對較低,但如果放任農産品價格,又會導致物價上漲過快,這其實也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宏觀調控面臨更多的兩難選擇。”昌雲軍認為,通過加快土地流轉,集約化機械化經營,可以讓農戶既能分得土地的紅利,又能得到工資性收入。他提醒説,這個進程中,必須充分保護農戶的利益,防止以土地流轉為名剝奪農戶土地的行為。

  省人大代表李慶喜説,在魯西南農村土地自發流轉的現象很多,但多數是將土地租給了親戚或者鄰居經營,由於缺乏指導和規範,轉租的形式和價格都不盡相同,最後引發了不少糾紛。

  省政協委員,致公黨威海市委主委于富波認為,制約全市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原因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在建立之中,流轉制度又不健全,農民進城難留又有後顧之憂,所以寧可個人粗放低效經營,這嚴重制約了土地利用效益。

  省人大代表李成明認為,“明天”會有人種地,但這些人應該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其中也包括外出務工回鄉創業的農民。政府也在加強引導,今年已重獎全省種糧大戶和合作社。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新增補貼向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種植小麥1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每畝再給予10元獎勵”,又透露出明確的信號。

  省政協委員、民革山東省委副主委王鳴歧對此深表贊同,他認為,應當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推動農民的終身教育,探索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改變以升學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模式,建立一種升學與就業兼顧、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技能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在大批高素質的勞動力源源不斷地向城鎮二、三産業轉移同時,留守或回鄉的一部分“農民”則可肩負起農業現代化的使命,那時“農民”也只是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熱詞:

  • 農民
  • 種地
  • 茂田
  • 農民專業合作社
  • 荒山
  • 省人大代表
  • 果樹
  • 省政協委員
  • 花果山
  • 扁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