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阿盟反對巴沙爾政府的深層原因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5日 23: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作為中東最大的區域組織,阿盟成員近乎“一邊倒”地反對巴沙爾繼續掌權,個中緣由頗值得玩味。

  自從敘利亞問題出現以來,阿盟反對巴沙爾政府的態度逐步升級。先是譴責武力事件,後是終止敘利亞的成員資格,並對其實施嚴厲的經濟與政治制裁,再後來,就是討論承認反對派,並要求在聯合國討論敘利亞局勢。阿盟這些反應的強烈程度,甚至超出了1979年制裁與以色列單獨媾和的埃及,以及去年對利比亞局勢時的態度。

  究其原因,還在於中東變局發生以來,阿盟內部發生的三大變化:君主制國家影響上升,遜尼派力量增強以及親西方思想回潮。

  在阿盟內部,共和制與君主制兩種模式之爭可謂由來已久,以埃及為代表的共和制國家長期佔據著主導地位。此次中東變局幾乎波及了整個阿拉伯世界,雖然發生政權更迭的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等國都是共和制國家,但許多君主制國家也發生了要求平等和民主選舉的示威遊行,使其領導人擔心,一旦形勢不穩,西方盟友有可能拋棄他們轉而選擇“革命者”。摩洛哥和約旦去年宣佈加入海灣合作委員會,就被輿論認為是君主制國家維護自身統治的一次大聯合。在共和制國家的敘利亞問題上大做文章,對君主制國家而言,既可以轉移焦點,緩和自身面臨的統治壓力,也可以證明自身的政權合法性,彰顯其外交活力,擴大在阿拉伯世界的影響。

  在阿拉伯世界,除伊拉克和巴林外,其他國家都是遜尼派人口占據多數。數年前,約旦國王阿卜杜拉曾提出“什葉派新月地帶聯盟”的概念,認為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已經形成了一個什葉派的聯盟,對阿拉伯遜尼派的統治形成了挑戰。而在敘利亞,巴沙爾家庭則屬於什葉派中的阿拉維派,人口僅佔全國的13%。因此,敘利亞局勢的發展,就被許多遜尼派掌權的國家認為是削弱“什葉派新月地帶聯盟”影響的絕佳機會,對抗伊朗向阿拉伯國家輸出伊斯蘭革命的動作,削弱其對黎巴嫩真主黨和巴勒斯坦哈馬斯的影響。目前,突尼斯、利比亞以及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都宣佈驅逐敘利亞大使。

  原來就有西方國家軍隊駐紮的海灣君主制國家,“911事件”後曾一度奉行大國平衡戰略。中東劇變後,其對西方提供的政治支持與安全保護傘的意義有了重新的認識,制衡伊朗、穩定國內局勢以及強化在中東影響,都需要西方的幫助。而近年來發生政權更迭的阿拉伯共和制國家,也因為自身上臺過程中得到的支持,而對西方抱有親近感。對敘利亞的反對派抱有天然的認同感。美歐也緊緊抓住阿盟內部的這種親西方思想的回潮,積極慫恿卡塔爾、沙特等國打頭陣,建立“倒巴沙爾”的統一戰線,試圖通過外交施壓、政治孤立、經濟制裁、武裝反對派等手段,實現敘利亞政權的更迭。

  不過,在這一問題上,阿盟並非鐵板一塊,黎巴嫩和伊拉克兩個敘利亞的重要鄰國拒絕執行阿盟的制裁決議,無疑將使阿盟對敘利亞的制裁大打折扣。而如果把鏡頭拉遠來看,“阿拉伯之春”一年來,中東劇變的主要動因,正在從民眾與當權者圍繞民主民生問題的內生性矛盾,轉變為外部勢力博弈的外生性矛盾。中東大國的地區領導權之爭,以及大國在中東的地緣政治之爭,就是其中的焦點。從這個意義上,無論巴沙爾政府還是反對派,甚至阿盟,都在逐步淪為這種博弈的棋子。

  (來源:解放軍報)

熱詞:

  • 阿盟
  • 敘利亞
  • 巴沙爾
  • 大國平衡戰略
  • 中東
  • 共和制
  • 君主制
  • 什葉派
  • 遜尼派
  • 阿拉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