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古時的二月二:皇帝親種“一畝三分地”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5日 17: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大約是在8世紀80年代末,唐朝著名的宰相李泌向當時的德宗皇帝李適提了個建議,把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定為中和節。宰相威望很高,皇帝從善如流,二月一還真就成了當時的一個法定節日,“內外官司休假一日”。

  不僅放假,而且政府發錢搞活動,各種飯局派對辦得熱火朝天。關於這點,當時的朝臣李泌、權德輿、王建等人都寫過詩,可見把節日搞得快樂點,古今皆同。這種應景的抒情帖子不光大臣們寫,皇帝也寫,李適自己就寫了不少。不過,皇帝金口玉言,寫文章不能光顧著吃喝玩鬧的事情。比如詩中有“絲竹豈雲樂,忠賢惟所親”之類的句子,寓教于樂,普天同慶時不忘復習一下《出師表》的教導,應該説有憂患意識,“豈”、“惟”二字用得好,治理(雖然是人治)明顯優於娛樂(絲竹)的取向,也為其個人形象加分。

  除了娛樂,中和節的重要內容,是祭祀。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中和節又叫“龍抬頭”,本為二月一,後因為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轉而變為二月二,唐德宗時將春分祭日活動吸收進來,從而也讓中和節與春分混而難分。在中和節,朝廷要儀式隆重地祭日、祭神農,北京有個先農壇,清朝皇帝到春分的時候,要鄭重地“到此一遊”,祭祀一番,還要親自種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這是大事,中國古人有話,“國之大事,惟祀與戎”。民間也要祭祀,現在如果到鄉下,偶爾也能看到田間地頭有間小房子,供著土地公土地婆的神像;有的地方還有“引龍回”的節目。別以為這是小事,對古人來説,龍是興雲布雨的神,又是百蟲之首,它老人家心情舒暢,不僅風調雨順,而且百蟲不侵。

  這些祭祀,雖然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未免愚昧,卻也不乏深刻之處。

  就像李適詩裏流露出來的意思,節日要樂呵,但最重要的不是樂呵,還有對過去的總結,對未來的規劃。中國文字裏的“節”,從竹子的形象化來,有一種在某個點上很紮實很凝結的感覺,如“關節”、“氣節”;也有從這個點將此一段和彼一段分割區別的味道,如“節制”、“節奏”。節日,就是這麼一個日子,時間流到這個點,歷史匯集到這個點,可以找到一個意義,這是承前;還有啟後,時間還將從這個點往後流下去,歷史還將發展下去,為此,人們在這個日子裏,應該有一個總結和規劃。

  以古鑒今,當代人對節日的態度,相反倒是“灑脫”不少,娛樂而已,快樂而已。傳統節日越過越淡定,西方節日越過越火爆。但就如有學者所指出的,西方人過聖誕靜悄悄,中國人過聖誕熱鬧鬧,過的是同一個日子,骨子裏卻不是過的同一個節。中國人自己的“節奏”,還是要到自己的“節”裏尋找。

  最後再説説中和節的“立法者”李適,他在歷史上的評價比較矛盾。有一次出去玩,遇到一個農民哭訴苛捐雜稅太多,日子過得苦,他表示同情,當即把這位大哥的稅賦徭役都免了。司馬光認為他不是很懂政治,皇帝難得走一回基層,而且了解到了真實情況,應該一孔見全豹,為民生問題找到政策空間。他卻只是當了一回好人,把大好的改革機會浪費了。看來,至少在當時那個節點上,李適沒有找準自己的節奏。

熱詞:

  • 中和節
  • 節奏
  • 二月二
  • 祭祀
  • 一畝三分地
  • 關節
  • 龍抬頭
  • 氣節
  • 立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