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寧鄉豬與萬卷書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5日 15: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沙晚報 熱點專題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羅新苗

  “寧鄉人會養豬,寧鄉人會讀書”,在湖南,寧鄉人出門在外,這句話免不了是席間客套寒暄的切題的話。在“耕讀傳家”的傳統文化影響深遠的年代,“會養豬,會讀書”無疑是對地域人文的一種高度褒獎。

  寧鄉縣名自唐貞觀元年,取“鄉土安寧”之意。由於大部分地區都是丘陵地貌,有山有水有平原,基本上算是旱澇保收,物産豐富,加上歷史上很少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和戰事,在農耕文明發達的時代,撒下穀子就能有收穫,寧鄉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安寧之鄉”。

  歷史上早就有“湖南學堂,寧鄉為首”的説法。説起寧鄉人會讀書,歷史上的文化名人比比皆是,三國蜀相蔣琬、南宋狀元易祓、岳麓書院山長王文清,到近代的開國元勳劉少奇、何叔衡、謝覺哉,以及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朱劍凡、龔育之、李澤厚、成文山等,都是手持書卷,從寧鄉的一個個普通農戶家中走出,而成為影響海內外的讀書人。

  1996年高考結束以後,寧鄉因為考試成績顯著,當年的《長沙晚報》以《寧鄉人會讀書》為題,長篇報道了寧鄉學生會讀書、善讀書的感人事跡,曾經讓寧鄉人走在外面很是感到驕傲和自豪。在寧鄉,人們並不那麼羨慕當官的,也不那麼羨慕發財的,卻特別羨慕會讀書能考上名校的。這也許一方面是有著耕讀傳家傳統的湖湘文化熏染,一方面是祖祖輩輩們代代相傳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庭前古訓。在寧鄉的山村,愛讀書、會讀書的孩子往往是一個村族的榜樣,享受著莫大的榮耀。也難怪,青山綠水邊,看到騎在牛背上的孩童手捧書卷是這“安寧之鄉”最美的原風景。

  然而,在刀耕火種的傳統農業時代,“會養豬”與“會讀書”也有著某種必然的內在聯絡。在寧鄉的學堂裏,先生們常常用一口寧鄉話教導學生:“滿伢子,你爺娘為了給你湊學費,潲桶邊都提融了,你不好好唸書,對得起他們嗎?”感嘆于雙親生活的艱辛,這些手持書卷的孩童又怎麼不精神振奮,好好讀書?

  可以想象這麼一個畫面:一盞灰暗的桐油燈下,小孩子手持書卷寒窗苦讀,父親也許就在邊上拿把砍刀,削著毛竹編制竹器,母親就著暗淡的燈光“咚咚咚”地剁著豬食;又或者,一閃一閃的火塘邊,父親吧嗒吧嗒地抽著旱煙袋,母親拿著一把鍋鏟攪動鐵鍋裏熬著的豬潲,用功的小孩子,手持書卷抓緊溫習當日的功課,也許是古文“人之初,性本善……”也許是數理化,甚至是父母根本沒有聽過的洋文“A、B、C、D……”

  上世紀90年代出版的《寧鄉縣誌》曾錄有一首形容寧鄉豬的打油詩:“烏雲蓋白雪,脖戴銀項圈,絲頸葫蘆肚,耳薄體毛稀”。我猜想,寫出這些打油詩的作者,一定是帶著一種質樸的感情,才能在筆下將憨憨笨笨的小花豬的體貌描寫得如此傳神。

  而如今,寧鄉豬經過商業化的運作,規模化養殖,以高端的價格進入各種高檔樓堂館所和城市餐桌。越來越多的寧鄉人,也手持書卷,通過各種渠道實現了走出山村的最初夢想。山村的小孩子享受到不花錢可讀書的政策,那個靠養豬賺錢、供崽女讀書的時代似乎已經結束。但是我想,“寧鄉人會養豬、寧鄉人會讀書”的這種承載著親情、鄉情的地域文化基因,應該還會繼續留存,也希望能繼續留存。

熱詞:

  • 萬卷書
  • 成文山
  • 養豬
  • 耕讀傳家
  • 咚咚咚
  • 長沙晚報
  • 安寧之鄉
  • 規模化養殖
  • 寧鄉縣誌
  • 寧鄉人會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