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幼鷹之教”和“嬰幼之教”的背後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5日 13: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遼寧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這幾天,演員劉孜曝光了一封寫給兒子的信,引起網民關注。她曾擔心兒子腦損傷而一度精神失控,那段艱辛的日子走來十分困難。如今確定兒子沒有腦損傷,令劉孜欣喜若狂。她感慨只希望孩子未來好好的,簡單成長就好了。

  聯想到春節期間迅速躥紅網絡的“鷹爸”,為了不讓早産的兒子出現可能的腦癱癡呆,這位“鷹爸”制定了殘酷的訓練計劃讓其兒子健康長大。

  “鷹爸”的嚴酷教育和劉孜的“簡單就好”,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值也不同。但其實,兩個人的背後都有一顆強烈的愛心,嚴酷的父愛和溫潤的母愛一樣,令人動容。

  所謂的“狠愛”與“溺愛”,在於父母把孩子當做什麼──當做“幼鷹”,那就一定要狠,在愛的前提下的狠;當做“嬰幼”,那就極盡操心,在愛的前提下的庇護。

  兩種愛的方式絕不是矛盾的,而是互補的。如果有爭執,我覺得爭執的本質在於,教育上該不該有“合理的痛苦”和父母是否有權“以痛苦的經歷來作為教育的手段”。

  孟子認為,吃苦是成長成才的基礎,因而告誡人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後來歷代開明之士,如宋朝理學家朱熹、宋朝官員包拯、明朝學者朱柏廬、清末重臣曾國藩等,無不把吃苦當做教育後代修身進德的必修課。

  百度百科上有一個名詞叫“草莓族”,用來形容1981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像草莓一樣,儘管表面上光鮮亮麗,卻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爛。開始投入職場的“草莓族”,工作時往往沒什麼定性,易見異思遷。

  我們不是説“鷹爸”教育有多麼好,而是為人父母者,當對孩子的身體、個性有透徹的了解,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教育。我們同樣認為做個普通人簡單生活也很好,但簡單生活不是生活沒有目標,也不是父母極盡呵護,讓孩子有一顆堅強的、善良的心靈最重要。

  □萬應慧

  本欄郵箱:pinglunbu333@sina.com

熱詞:

  • 嬰幼
  • 草莓族
  • 寫給兒子的信
  • 鷹爸
  • 教育
  • 孩子
  • 劉孜
  • 腦損傷
  • 演員
  •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