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感悟朱德最後一筆黨費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5日 09: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參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在西三樓展廳看到了一張朱德2萬餘元的存款單,這是他老人家參加革命50餘年的全部積蓄。朱德逝世後,康克清按照他的生前遺囑,將這筆存款作為他最後一次黨費全部交給了組織。這件事情令筆者對朱德倍感欽佩之餘,不禁追問:“這筆錢他為何不留給子女,卻要交作黨費呢?”帶著疑問我踏著朱德的革命足跡,去探尋問題的答案。

  1922年8月,已經36歲的朱德毅然拋棄舊軍閥的高官厚祿,歷經波折與考驗,于當年11月在周恩來等人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從此,朱德將自己的余生全部交給了黨和人民。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無論遇到什麼艱難險阻、驚濤駭浪,他總是立場堅定、矢志不渝。朱德説:“共産主義者應當是沒有私心的人,為了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我們沒有任何東西不可以犧牲。”朱德教育自己的後人要“接班不要接官”,他戎馬一生,沒有給兒女孫輩留下什麼貴重的遺産,卻始終要求他們到人民群眾中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1975年3月,已89歲高齡的朱德還奮筆書寫了“革命到底”四個大字,表達出他為黨的事業鞠躬盡瘁的堅定信念。

  “身經滄海羞逃世,力挽狂瀾豈為名”,是朱德大公無私高尚情操的真實寫照,“願與人民同患難,誓拼熱血固神州”,是朱德憂國憂民、忠誠使命的錚錚誓言。他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他功高不自居,困難留自己,榮譽歸別人,凡是和他相處過的同志無不為其“天無私覆、地無私載”的博大襟懷所折服。他的忠誠在黨內、軍內有口皆碑。毛澤東稱讚朱德是“紅司令”,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談到朱德時也讚嘆道:“‘朱德’這個名字很貼切,因為這個名字由於在文字上的奇異巧合,在中文中的兩個字正好是‘紅色的品德’的意思。”我想,這裡的“紅”字,並不簡單地代表著紅軍或者紅色,更代表著朱德對黨和人民的一顆赤誠之心。

  朱德的無私與忠誠,已書寫成一部厚重的皇皇巨著,鞭策一代代後人不懈地去研讀和踐行。然而,時下仍有些黨員幹部與之漸行漸遠,有的甚至背道而馳,信仰逐漸拜物化、功利化、世俗化。他們向金錢鞠躬,而不為人民盡瘁;對子女傾心竭力,而不向組織披肝瀝膽。他們已背叛了當初入黨時的錚錚誓言,何談黨和人民的信任?怎能對得起那些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打江山的革命先烈們呢?朱德的無私與忠誠,永遠彪炳青史,留下的是千古芳名;而那些靠貪污受賄給子女“留”下豐厚財産的人,輕者被罷官撤職,重者深陷囹圄,留下的是萬古罵名。他們不僅把自己推下了懸崖,事實上也害了子女。家産不與子孫謀,唯有讓兒女懂得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去創造財富,並養成勤儉美德,方是最好的“留”。《戰國策 觸龍説趙太后》中有一句發人深省的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古人遺訓今可鑒,若為子女“計深遠”,留“德才”必然勝於留“錢財”。

  (來源:解放軍報)

熱詞:

  • 朱德
  • 黨費
  • 1975年
  • 錢財
  • 德才
  • 西行漫記
  • 戰國策
  • 觸龍説趙太后
  • 逃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