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200歲真如羊肉欲重挂“金字招牌”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5日 05: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欒吟之

  “正宗的真如羊肉有200多年曆史,聞名蘇浙滬。白切羊肉用‘百年老湯’熬製,紅燒羊肉要加十幾種配料……”真如羊肉手工技藝作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今只剩一名傳人。記者最近從真如鎮獲悉,鎮政府計劃重開老店,尋找並培養技藝接班人。

  真如羊肉的兩塊 “金字招牌”,如今都被封存著,等待著再次大放異彩。一塊是1988年國家商業部頒發的 “商業部系統優質産品”招牌,如今保存在供銷社裏;另一塊2007年真如羊肉技藝入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目錄的招牌,則“躺”在鎮政府辦公室裏。

  根據《真如鎮志》記載,真如羊肉在乾隆年間達到鼎盛,真如老街上有30多家羊肉館。解放前,鎮上有趙氏、李氏等6家羊肉館。1958年,6家羊肉館合併為一家,取名“真如羊肉館”。真如羊肉館層層選拔主廚,最後,15歲開始學手藝的沈建中技壓群芳,掌勺該店。

  當年的“真如羊肉館”位於北石路155號,這裡幾易其主,如今依然挂著“真如羊肉館”招牌。記者看到,古色古香的店堂依然吸引著許多老食客,還有人打包帶走。一片片白切羊肉包在黃色牛皮紙裏,這樣的“老法外賣”總讓食客們回憶起往事。“聽父母輩的人説,當時真如農民清晨4點多要進羊肉館要上一碗羊肉湯麵,吃好才上田頭勞作,羊肉一年吃到頭。”許多住在附近的老食客告訴記者,這一帶少説也有一二十家“真如羊肉館”,名字都一樣,菜式質量卻有優有劣,不少都是外地店主開的。

  正是為了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産,真如鎮領導計劃讓真如羊肉館的“金字招牌”重歸市場。目前,他們請86歲高齡的沈建中重出江湖幫一把。這位老人在真如羊肉館掌勺到退休,此後又在兒子開的羊肉館裏幫忙20年,直到前幾年才歇下來,如今是“只吃羊肉再不烹飪”。儘管享起了清福,但老人願意支持鎮政府的計劃,在老店重開的各個環節幫忙把關。

  “老店重開有兩難。”在沈建中看來,第一難是穩定的貨源。選羊、殺羊、調味,各個環節都有講究。當年沈建中摸出門道,最好的羊是骨頭細、出肉率高的常熟山羊,長2顆牙的是1年生羊,4顆牙2年,6顆牙3年,以1歲左右的羊為佳。如今南方羊肉産量不大,上好的山羊肉更是供不應求;第二難尋找羊肉烹飪技藝的繼承人,白切羊肉做法最講究,工序前後有十幾道。下鍋時最老的羊肉放在最下面,內臟放在最上。每次煮羊肉的湯,撇去羊油後一定要保存下來反復烹制,越煮越香醇。而紅燒羊肉的做法和現在比較接近,秘訣是十多種“配料秘方”的比例。在沈建中看來:“學習真如羊肉技藝是個‘苦活’,還要耐得住寂寞,也許少有年輕人願意學。”

  如今,鎮政府正與崇明、安徽等地羊肉供貨商商談供貨事宜,而真如鎮也計劃出臺補貼、獎勵方案,以此徵集真如羊肉技藝學徒,鼓勵年輕人傳承這門手藝。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産“金字招牌”能否重新挂上店舖,也許最終還需看市場的“眼色”。

熱詞:

  • 肉欲
  • 金字招牌
  • 真如羊肉館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眼色
  • 白切羊肉
  • 真如鎮志
  • 食客
  • 湯麵
  • 老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