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地震紀念地”有必要成為5A級嗎?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4日 14: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為進一步增強汶川旅遊綜合實力,提升汶川旅遊産業品牌地位。近日,汶川縣啟動了“汶川映秀5 12震中紀念地”爭創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工作。當地將以映秀會展遊、水磨休閒遊、三江度假遊、漩口産業展示遊為內容,進一步提升民俗風情、鄉村體驗、獨特生態、地震震中等旅遊優勢品牌的影響力,擴大旅遊市場,推進汶川旅遊國際化進程。(《華西都市報》2月20日)

  將地震廢墟改造成景觀,一直遭遇社會詬病。筆者倒覺得,這樣的做法無可厚非。銘記和反思災難,不必拘泥于一種形式,價值多元的時代,對於公共災難的緬懷形式也可以是多元的。

  長期以來,我們似乎執著于一種形式的紀念,近乎刻板和生硬,色調一律黑白。仿佛紀念大會搞得越隆重,仿佛人們默哀的表情越沉痛,紀念的“力度”就越大。一直以來都有不少網友發出呼籲,希望儘量將四川地震災區的廢墟保持原狀,一來進行災難教育,二來紀念遇難者。這樣的提議大義凜然,讓人無法反駁。只不過,在很多時候,我們對災難或者是歷史痛感的保留,習慣於浮于道德口號的表層,熱衷於教科書和“紀念館”等形式路徑,對於地震災難痛感的保留似乎也不能例外。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們往往在走出紀念館、放下教科書的瞬間,就有意或無意地淡忘了痛感。

  從這個意義上説,將地震廢墟改造成景觀向遊客開放,雖然是商業化的操作手法,但只要能達到存留災難痛感的效果,就沒有必要過度上綱上線。問題的關鍵在於:適度的開發有利於災難痛感的永續保留,而過度的商業開發則只能生生抹殺了災難的痛感印記。

  據報道,汶川不僅要打造“震中旅遊品牌”,還要爭創國家5A級旅遊景區。以地震作為一種商業賣點已經顯得不倫不類,再打著“爭創”的旗號進行各種商業開發───時過境遷之後,我們所看到的或許是美輪美奐的風景旅遊區,但絕不是地震災難的紀念地。

  在商業力量主導的時代,讓“災難景觀”守住底線,禁止過度商業開發,這應是有關部門無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熱詞:

  • 地震震中
  • 紀念館
  • 華西都市報
  • 力度
  • 旅遊景區
  • 爭創國家
  • 映秀
  • 休閒遊
  • 操作手法
  • 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