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跨境學童遭遇困境內地香港均需重視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4日 06: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跨文化溝通從來就是人際交流的難題,當內地與香港同齡人在各自穩定的教育體系、社會環境下成長,跨境學童卻游離于兩地,兩地同齡人乃至成年社會成員都視其為“異鄉人”、“外人”,其遭遇身份認同困境的影響不應低估。

  ■ 鄭渝川

  據統計,超過80%的“雙非(父母雙方都非香港居民)”內地家長選擇赴港産子,都是奔著香港較好的教育制度而來。也有不少內地籍學齡青少年被安排到香港上學。但由於英文、繁體字都沒有使用和練習的環境,很多跨境學童英語成績一直不好,繁簡體字也總是認錯寫錯;跨境學童與內地孩子、香港孩子漸漸都形成了交往隔膜,陷入身份認同困境。(《深圳特區報》2月16日)

  2007年以來,“雙非嬰兒”的數目每年都超過1萬名,且在不斷增長,佔香港同期總出生嬰兒數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些嬰兒在未來一些年頭裏進入學齡階段,當然要選擇到香港上學。他(她)們中多數人不具有長期在港居住、照顧孩子的條件,只能選擇讓孩子跨境求學和居住。再加上到港求學的內地籍孩子數量,可以説,跨境學童的適應成長將是目前及今後不能低估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

  相比內地,香港的教育制度在培養孩子綜合素質等方面更勝一籌,教育部門、學校、社會組織較為重視學生的學業、心理的全面發育。除此之外,香港的非政府組織體系較為發達,社會活動多元豐富,有助於學齡青少年通過相關參與,了解並適應社會。相信這也是一些內地家長不惜代價讓孩子有機會在香港接受教育的原因。

  問題就在於,學童跨境流動,在不同環境下居住和生活,必然將很大一部分精力花費在對兩地教育體制、教育內容與社會環境所形成的差異等方面的適應之上,會顯著降低其所獲得的香港教育效果。這些孩子也根本沒有時間參與香港的公益等社會活動,無從談及從中獲益。此外,眾所週知,跨文化溝通從來就是人際交流的難題,當內地與香港同齡人在各自穩定的教育體系、社會環境下成長,跨境學童卻游離于兩地,兩地同齡人乃至成年社會成員都視其為“異鄉人”、“外人”,其遭遇身份認同困境的影響不應低估。

  跨境學童涉及的教育與社會問題已成事實,還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存在,內地教育主管部門應對此引起高度重視,通過與港方的聯絡配合,幫助孩子們適應兩地差異,增強發展提高的能力。在筆者看來,一來,應推動香港有資質的公立及私立教育機構,在深圳等跨境學童居住較集中的城市開設分校,師資力量、課程內容及學校管理均由香港輸出,內地城市提供必要的協助;二來,幫助跨境學童分別在內地居住城市和香港參加社會活動,為其提供專設的心理輔導等服務;三來,加快內地與香港社會文化等多層面的交流,縮小兩地基礎教育差異──深港兩地人們的交往日益密切,除跨境學童流動之外,跨境居住和生活的人群數量逐年遞增,推進兩地文化交流、增進兩地人群相互理解也是相當必要的。

  有必要補充指出的是,正是因為對跨境學童遭遇融合與認同困境等問題認知不足,才造成了一些“望子成龍”內地家長安排孩子赴港求學。內地城市官方及媒體,只有儘量完整清晰地傳達這方面的信息,才可能增強人們的選擇理性。

熱詞:

  • 跨境
  • 內地與香港
  • 異鄉人
  • 外人
  • 深圳特區報
  • 學齡
  • 教育體系
  • 英語成績
  • 香港居民
  • 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