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官場尚“禮”害莫大焉(編輯視線 關注公款送禮(上))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3日 07: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當下,公款送禮之風盛行,實際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本期編輯的讀者來信可以看出,公款送禮花樣百齣,如何送禮也成為很多幹部和單位的“必修課”,上級領導來調研視察要送禮,下級單位到上級拜訪要送禮,平級單位之間的交流也會互相送禮,以至於許多本有明確制度、流程的工作也要靠公款送禮才能推動、推進,不送禮反倒成了不懂規矩、不懂禮。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傳統中,禮一直是金字招牌,大至安邦的禮教,小至相處的禮節、交往的禮儀。《禮記》中便有“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之説。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乃教化之禮、文明之禮。禮尚往來,重在禮,輕於物。

  然而,在當下,源於溝通交往之禮儀的“禮尚往來”越來越被物質化,禮的情感內涵、文化意味已經被稀釋乃至變味。很多人的交流重在物、而輕於禮。尤其在權力作用下的公款送禮,更是充滿了諂諛之風、腐敗之味。名義上是“公對公”,實則被一些人打著公家的旗號用以謀私,借“走動”之機,慷公家之慨,撈取私利。與其説是送禮給領導,不如説是送給領導手中的權力。究竟收禮人和送禮人之間是何等的“情義”?不言自明,主要還在於權力與利益的驅動。

  公款送禮就是以權謀私,而且這種隱性腐敗越來越呈顯性化態勢,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産生了巨大浪費。公款送禮花費的都是納稅人上繳的錢,屬公共財産,它本應用於社會公共事業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卻被一些單位和領導慷公家之慨,用於聯絡感情、拉私人關係了。這種行為無疑帶來了巨大的公共資産浪費,增加了鉅額行政成本。

  擾亂了市場秩序。公款的參與,推高了禮品的價格,擾亂了市場經濟正常秩序,導致一些非法經營者任意宰客。物質與功利裹挾之下的禮品,也容易淪為違法犯罪的工具。

  腐蝕了幹部隊伍。從近年來查處的案件看,公款送禮成為官員腐敗高發區。一些人借機“以禮代賄”,往領導幹部口袋裏塞“糖衣炮彈”。據不完全統計,有60%的經濟犯罪案件是以“感謝費”、“過節費”等名目出現的。一些幹部不是把精力用在幹事創業上,而是一門心思投機取巧,弄虛作假,以公款開道,用“錢”換“政績”、爭“彩頭”、求“進步”。公款送禮對幹部隊伍的侵蝕,如溫水煮青蛙,過程緩慢但殺傷力極大。

  干擾了社會管理。據報道,各大城市節日性的交通擁堵,與節前進城送禮的車輛驟增不無關係。而從禮品的生産者、銷售者到送禮者、收受者,已經形成一條利益鏈,若對公款送禮放任自流,必將干擾政府預算制度、財務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包括“小金庫”的治理工作。

  敗壞了社會風氣。公款送禮對黨風政風的負面影響,已然波及現實生活,不管大事小事、公事私事,似乎都“非禮勿動”。請客送禮已經成為人們的口頭禪,內化為人們的思維習慣。如不能及時得到有效遏制,就會上行下效,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惡濁的風氣,漸漸銷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

  官場尚“禮”,害莫大焉!每逢年節,中央都會三令五申,嚴禁用公款相互送禮,各地也向黨員幹部發出“廉政短信”提醒,但因監管乏力而收效甚微。如今,該對公款送禮這股歪風動真格了。

熱詞:

  • 公款
  • 官場
  • 如何送禮
  • 感謝費
  • 過節費
  • 必修課
  • 禮記
  • 情義
  • 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