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書法家吳振立:對“表面價值”時時保持警覺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3日 04: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京日報數字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淑世心聲

  ──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風采錄

  就住在南京外秦淮河畔的一個小區裏,日常生活簡單平常,吳振立先生卻有著較之普通人不同的內心世界。這位今年68歲的書法家對他稱之為人生“表面價值”的名與利時時保持警覺,執著于藝術之路的不斷探尋,歷經艱辛,癡心不改。

  早年成名,1986年書法作品獲全國大獎

  吳振立祖籍江蘇連雲港,抗戰時期出生於重慶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後定居南京。1964年,他被下放南京溧水農村,一待12年,除了當過一段時間的中學語文教師,其他時間的主要工作就是種田、放牛、養豬以及開山炸石頭。艱苦的環境和貧乏的文化生活讓吳振立迫切需要一種精神寄託。他選擇了書法,從此不離不棄。

  1976年,吳振立隨返城大軍回到南京,被安排在一個商業部門的倉庫裏工作。勞動之餘,練字更勤。1977年暮春的一個下午,經朋友引薦,他帶著用毛邊紙臨的米芾《多景樓詩》前往拜望林散之先生,林老評價:“力量圓轉通透,不死學古人,知道用筆。”深受鼓舞的吳振立自此更加用功。

  1986年,吳振立所書李白詩《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在第二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中獲得一等獎,名聲大振。

  中年變法,作品退步讓朋友“痛心疾首”

  沿著獲獎時的風格,他又寫了若干年,慢慢地,吳振立感到過去追求表面華麗的書寫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內心的需要,痛下決心創新求變。1994年,吳振立50歲,為了有更多時間鑽研書法,他毅然選擇內退。

  屬於自己的時間是更多了,但書法創新談何容易。“有很長一段時間,有些朋友對我的書法評價不高,甚至於‘痛心疾首’。有的朋友甚至直言相勸,建議我回到從前的書寫風格上去。”這是吳振立對那段痛苦時光的回憶。一天天、一年年的寂寞探索、內心苦悶,就濃縮在一句輕描淡寫的敘述中。“藝術風格在蛻變的過程中,肯定有一段時間是不被看好的,我不能因此放棄自己的追求。”他這樣鼓勵自己。

  天道酬勤!數年之後,他以新的藝術風格、新的藝術高度站立在世人面前,獲得了業界人士的高度評價。著名軍旅書法家、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創作室主任吳國平先生説:“在獨特性上,吳振立這一代書家堪稱當代的楷模……幾千年來中國的書畫家們苦苦追尋、代代蘊積的人文精神,是書法這門藝術安身立命的資本,也是它最主要的魅力所在。然而,當代審美卻對此採取無足輕重的態度。而在吳振立們身上,我感受到了這種傳統人文精神的當代存在。”

  拒絕浮躁,強調書法家也要勇於擔當

  吳振立在書法藝術上不懈追求,也算“其來有自”。他説,自己沒有上過大學,半生行走于社會的底層和邊緣,但這並不妨礙他對社會責任的主動擔當。作為一名書法藝術家,他的擔當就體現在自覺拒絕浮躁及名利的誘惑,沉心靜氣,通過追求書法藝術的更高境界,達到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時至今日,他仍然很少參加不必要的社會活動,空閒時喜歡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思考。回首幾十年的經歷,他悟出其中有哪些事很有價值,哪些是看起來有價值其實並沒有價值,即林語堂所説的“表面價值”。

  “‘尋佛則佛不在。’只有忘記了名利與競爭,精神上才能獲得自由,才有可能與靈感不期而遇,創作出無愧於後人的作品。”他説。

熱詞:

  • 吳振立
  • 1986年
  • 書法家
  • 表面價值
  • 傳統人文精神
  • 藝術風格
  • 多景樓詩
  •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 養豬
  • 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