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專家解讀國家科技獎:我國基礎科學研究不足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1日 23: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網絡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1年度國家科技獎2月14日揭曉。15日,國家科技獎勵辦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為我們解讀今年的國家科技獎。

  農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等領域成果突出

  這位負責人介紹説,國家科技獎每年評選一次,分五大類:最高科技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和國際科技合作獎,其中最高科技獎和國際科技合作獎是獎勵個人的,其餘三類是獎勵項目的。

  據介紹,2011年度國家科技獎共獎勵了374個項目,包括自然科學二等獎36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53項,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20項、二等獎262項。

  這位負責人介紹説,374個獲獎項目中,農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傳統産業、環保、民生、能源等六大領域的成果尤其突出,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推動新興産業發展等發揮了積極作用。

  他舉例説,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獎項目“玉米單交種浚單20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近5年累計推廣1.37億畝,增收玉米68.78億公斤,為玉米連續7年增産做出重大貢獻。

  12年8次空缺,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寧缺毋濫”

  對於公眾關注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空缺,這位負責人説,自然科學獎是嚴格按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進行評選的。《條例》明確指出:國家自然科學獎授予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公民。

  “所謂的 ‘重大科學發現’,應當具備三個條件:前人尚未發現或者尚未闡明、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得到國內外自然科學界公認,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他説,一等獎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必須是得到國際認可的重大原創性成果。“自然科學一等獎必須要獲得評審委員會2/3以上的選票,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慎之又慎,寧缺毋濫,差一票都不成。”

  按照這樣的原則,在過去12年的國家科技獎評選中,共評出“《中國植物志》”等4次自然科學一等獎,有8次空缺。

  重大原創性成果需長期積累,不可急功近利

  “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2年來8次空缺,説明我國基礎研究與國際一流水平還有一定差距。”該負責人説。

  他認為,國際認可的重大原創性成果的取得,是需要十幾年、幾十年的潛心研究和長期積累的,不可能急功近利。

  “我們也不能因為一等獎空缺而悲觀失望。”這位負責人認為,隨著我國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和投入的加大,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在低溫超導、基因、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了一些苗頭性的可喜成果,許多研究課題正由跟蹤向領先轉變。

  “在近3年的國家科技獎中,自然科學二等獎的數量逐年增加,由2009年度的27項增加到2010年度的30項、2011年度的36項,這就是一個積極的信號。”這位負責人説。(編輯 蔡明奕)

熱詞:

  •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
  • 玉米單交種
  • 國家科技獎勵
  • 基礎科學
  • 科技進步獎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國家糧食安全
  • 我國科學家
  • 研究與應用
  • 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