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視線】雜技劇《花木蘭》境外受熱捧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1日 08: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重慶雜技藝術團創作演出的雜技劇《花木蘭》在世界文化之都法國巴黎受到熱捧。4個月的演出已售滿96場門票,上座率居正在法國演出的包括太陽馬戲團在內的16個世界頂尖藝術團體之最。該劇的主創,原文化部藝術司雜技處副巡視員李延年總結了創排經驗,揭示雜技創作中的一些思路。

  雜技技巧呈現與文化敘事、人物塑造有機契合

  在雜技創作中,民族題材,如何適應國外的市場,多年來一直是業內不可回避的大問題。經過對近幾年在國內外演出市場成功與失敗作品的比較和分析,李延年認識到,解決好民族題材與國外觀眾的審美習慣、雜技技巧與塑造劇中人物的舞臺呈現、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人文觀照三個方面的融匯契合併為國外市場接納,才能算較好地完成《花木蘭》的創作任務,不然就會使作品流於一般。

  澳大利亞經濟學家比爾 懷特這樣評價《花木蘭》:“這部雜技劇將花木蘭作為一個文化符號,與極具中國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融合起來,為雜技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通過欣賞這部劇的精彩表演更加深了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雜技是以技巧為主要特徵競技性強的藝術,以雜技為手段敘述故事情節,經過多次討論、修改,決定從原來交代劇情為主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將突出表現花木蘭的愛國精神為核心,以神帶形,以花木蘭的精神為綱貫穿全劇,雜技技巧為目,綱舉目張,既抓住名著之魂,又盡顯雜技之魅力。雜技劇《花木蘭》完成了雜技技巧呈現與文化敘事、人物塑造有機契合的探索。

  保持雜技技藝特質的同時大膽創新

  《過節啦》這一場像一幅祥和熱鬧其樂融融的民間習俗畫軸,徐徐展現在觀眾面前,“頂技造型”、“踩高蹺”、“蹬球”、“二貴摔跤”等民間絕技的展演構成五彩斑斕的世俗風情圖畫。《戀愛啦》則像一首花前月下溫情脈脈的愛情詩,在這一場我們融入中國皮影戲的藝術形式以表現花木蘭、永生永世不分離的愛情。外國觀眾對小丑的表演情有獨鍾,在全劇場與場之間,設計成小丑表演的連接方式,使嚴肅的正劇內容增添了喜劇成份,成為全劇的又一亮點。

  雜技劇《花木蘭》在全力追求世界一流藝術水準的同時也在繼承與創新方面做出有益探索,在保持古老雜技藝術特質的同時,與當代中國文化精神相契合。雜技劇《花木蘭》把歷來以展示技巧為長項的雜耍通過構思、整合、兼容,完成文化敘事、人物塑造。雜技劇《花木蘭》是為走國外市場而量身定制的,因此,在劇情剪裁、舞臺節奏、人物表現、音樂創作等方面作了一些適應歐美觀眾欣賞習慣的探索。

  雜技劇《花木蘭》是一個尋找民族題材、民族風格與國際演出市場相契合的藝術實踐過程,從創作開始的苦苦尋覓到後來的豁然開朗,讓李延年明白了一個道理:民族題材、民族風格的藝術作品要想走向國際市場,既要為適應外國觀眾的審美習慣而大膽創新,又要在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方面堅定信念,兩者需要兼顧、契合,不可偏廢。(王亞非 全毅)

熱詞:

  • 花木蘭
  • 雜技劇
  • 重慶雜技藝術團
  • 人文觀照
  • 踩高蹺
  • 民族題材
  • 舞臺節奏
  • 敘事
  • 戀愛啦
  • 過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