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甘肅東鄉民族走街串巷的“非遺”搟氈匠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1日 05: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網甘肅東鄉2月19日電 (馮志軍 邵帥)時下,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寒風凜冽,漫山仍未消融的積雪使得這裡冬意甚濃。在靠近鄉鎮街道的一個商鋪裏,68歲的馬舍勒坐在火爐旁一邊喝茶,一邊等待上門的顧客。

  馬舍勒是當地有名的搟氈老匠人,他身後的墻上挂著幾張不同規格的毛氈,除了白氈,還有繡著花紋的花氈。

  16歲那年,馬舍勒開始拜師學習搟氈手藝,學習了十年時間,才勉強成為被眾人認可的“氈匠”。馬舍勒説,通常情況下,深諳搟氈,要到自己能收徒的時候,才算真正出師。

  史料記載,搟氈技藝是由蒙古遊牧部落傳入,宋末及元朝時期,蒙、回、漢等多民族在西北地區雜居,當時蒙古族人居住氈包,用氈作褥,一些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學習搟氈技藝。元朝至元年間,伴隨東鄉族的形成,搟氈技藝由此薪火相傳。

  當時,搟氈匠是受人尊崇的職業,拜師學藝的人很多,但如今堅守的人已經少之甚少,大多都已轉行。當地老人説,那個時候,東鄉人大多居住在窯洞,睡土炕,毛氈能起到很好的防潮保暖作用,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稀罕物”。

  東鄉毛氈以柔軟舒適、美觀大方、經久耐用馳譽西北。除了最基本的白氈,還有繡上花紋或是經過染色的花氈等,用氈製成的氈帽、氈鞋、氈衣、氈鞍韉廣受歡迎,曾一度成為女孩子出嫁的嫁粧。

  一般而言,一個完整的搟氈需經收集羊毛、清潔乾燥、彈毛散毛、定型、洗氈、晾曬等多道工序,其中,氈匠主要會用到彈弓、竹簾、紅柳條三樣工具。“雖然過程看似簡單明了,但實際操作需口傳心授,難度比想象得要大很多。”馬舍勒説。

  當年在學徒出門幹氈活時,馬舍勒由一個手藝高超的把式帶領,每一個程序都須聽把式的指揮才能完成。回憶過去走街串巷做氈活的日子,馬舍勒面露喜色。他説,上世紀50年代,東鄉氈匠在農閒時節會前往甘肅河西及高原地區,走街串巷地攬活,忙活一天會有8元人民幣左右的可觀收入,還會得到僱主的熱情款待。

  “現在不行啦!時代變化太快,除了甘南藏區還有人上門購買外,周邊大多地方基本不需要毛氈。”馬舍勒説,雖然氈匠現在每天仍有90元左右的收入,但利潤與製作過程中付出的辛勞極不相稱,曾經那些氈匠現已不再從事這個行當。

  記者採訪發現,東鄉族的搟氈技藝現在僅限于家族式傳承,當地的年輕人不再學習這門古老技藝,現在,這裡從事搟氈的已不足5戶。儘管馬舍勒對氈匠行業的未來略感擔憂,但他的兒孫們現在已經陸續繼承這項手藝。

  東鄉族是甘肅特有的少數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民俗頗具特色。2006年,東鄉族的搟氈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馬舍勒也被定為此項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目前,東鄉縣政府已投資8萬元購買了一套鄰近街面的房子供其傳承這項技藝。(完)

熱詞:

  • 搟氈
  • 馬舍勒
  • 至元年間
  • 甘肅東鄉
  • 甘肅河西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花氈
  • 技藝
  • 元朝
  • 蒙古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