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打撈“鄉村心態”(圖)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0日 22: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作品:《進城走了十八年》,長篇隨筆,十年砍柴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年春節,我回到鄉下老家,閒呆數日。我已經有近十年未曾在這個村莊久居過。以往每次回到村莊,二三天之後便勿勿離開。但我的村莊卻是在我的記憶中時常涌現的意象。那是無比遙遠的故鄉,隱藏于福建丘陵的深處,座落于海拔上千米的山巔。於是,在這個春節,我在微博寫下了這麼一句話:昨晚深夜聽雨水從屋檐落下,滴答聲似乎與我的童年記憶不太相同。

  像我這樣離鄉進城的人,不計其數。我們涌入城市,以至於成全了城市商業地産的時代神話。而在我們身後,則是不斷凋敝的鄉村景象。村莊對於我們而言,已成一種年少記憶。它常常在我們精疲力盡的時候浮出記憶的表層,就像是一種心理補品。有的時候這種記憶顯得如此真切而溫馨,但事件上,它摻雜了各種各樣的錯覺。它只不過是城市商業美學與我們的鄉村記憶的一種混合體。它是城市人的鄉村,而非農村人的鄉村。

  十年砍柴的《進城走了十八年》,試圖呈現的就是一個“70後”農村少年的鄉村。作者從他記事的年齡開始寫起,結束于他考進大學的那一年。全書的主線是作者的個人成長記憶,通過這條主線,勾連起家族人物的命運、藏在鄉間的族譜、不足為外人道的地方誌以及看似遙遠實則主宰著鄉村命運的國家政治。

  十年砍柴以寫作歷史題材而被人所熟知。《進城走了十八年》這本新著似乎另辟寫作途徑,作者不再説史,而是説説自己的人生經歷。但是仔細辯認這個寫作路徑,我們還是發現,這本書依然沒有脫離十年砍柴以往的寫作框架。它依然是一本與史有關的著作。但它不是宏大的歷史敘事,而是個人的微觀記憶史。

  相比之劉程亮式的鄉村抒情散文,我更喜歡十年砍柴對鄉村記憶的隨筆式書寫。今天的文學,往往將情節和情感視為必不可少的虛構要素。在這個意義上,《進城走了十八年》則是一部非虛構作品。這種非虛構性,不僅在於作者借助了一些文學之外的方法再現了鄉村中的事物,更關鍵的還在於,作者在敘事中自然而然地打撈出一個“70後”少年的“鄉村心態”。這個心態,簡單地説,就是“進城”。20年前,當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城市對我們而言是夢想的天堂。有一次父親帶我進縣城,當我聽到了火車的轟鳴聲犀利地劃破城市的夜空,我絲毫不覺得這是一種嘈雜,而是一種嚮往。在十年砍柴的作品中,這種“鄉村心態”雖然書寫得隱而不露,卻構成了全書的敘事動力。準確地説,《進城走了十八年》是一本描述一代人如何逃離鄉村、走進城市的“鄉村心態”記憶史。

  作者對於這種“鄉村心態”未置價值判斷,也沒有賦予情感化的文學表達。但于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反觀“鄉村心態”的啟示。中國的城市化依然一路高歌猛進,雖然也有人開始緬懷那些消逝的鄉村,但進城的鄉村心態依然是這個時代的主流。只是我不免心中疑惑,我的祖先為何要避居於如此深山地帶。那真是千山萬水,與世隔絕。與今人不同的是,他們選擇了一種反城市路徑,這或許也是一種正在被遺忘的中國式智慧。

  (作者係青年評論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生)

  曾念長

  http://t.163.com/zengnianchang

熱詞:

  • 敘事動力
  • 鄉村心態
  • 進城走了十八年
  • 打撈出
  • 寫作
  • 北京師範大學
  • 抒情散文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意象
  • 歷史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