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做唱片不如賣烤鴨?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0日 21: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從曾經輝煌到無利可圖

  今年年初,宋柯宣佈辭去太合麥田CEO一職,轉而賣起了烤鴨。他所發表的“音樂已死”“唱片已死”的論調更是令無數音樂愛好者為之唏噓。

  唱片公司難以為繼,作為産業終端的音像店更是步履維艱。

  早在1992年就入行的江蘇音樂人魯偉告訴記者:“1996年到2002年間,光靠任賢齊10張專輯,南京音像出版社利潤就高達千萬元。”那段日子是魯偉,也是音像業的“黃金時代”。

  然而好景不長,2000年前後,盜版開始盛行。沒有網絡的唱片年代,大眾熱衷於盜版,而隨著網絡日益普及,更是無人再為音樂買單。

  “如果説盜版碟是偷,網絡非法下載簡直就是明搶。”江蘇省音像製品分銷協會會長馮晶告訴記者。直至今日,全國音像製品的正版率僅存5%至10%。

  盜版與下載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唱片銷售的節節敗退。如今在江蘇,正版唱片的銷售量已不足千張,超過80%的音像店關門大吉,餘下的不足20%大多集中在大型超市,音像租賃店更是全軍覆沒。

  下游萎縮拖累上遊原創

  傳統唱片的下滑並非中國獨有,而是全球範圍內的普遍現象。但下游終端的不斷萎縮,正在日益影響到上遊原創。

  “在數字音樂時代做唱片基本上是做一張賠一張,沒有哪家公司敢大手筆推新人了,甚至知名歌手出新專輯都要反復地做市場論證。”十三月唱片總裁盧中強説。歸根究底,唱片難賣,直接制約了原創音樂的發展。

  與傳統唱片萎縮形成鮮明對比,數字音樂則以驚人的速度成為音樂産業的主角。據了解,從2005年開始,彩鈴、手機鈴聲等周邊衍生品為音樂行業帶來了日益豐厚的利潤。據業內人士透露,以中國移動為例,在2009年的時候彩鈴的盈利額在200億元人民幣左右,最終只有約1%的錢回到音樂産業。

  “在音樂日益快餐化的時代,作為原創音樂人,不得不承認這個産業的環境正在變得越來越差。”音樂人敏群無奈地表示。

  音樂産業亟須謀變

  數字時代,難道人們就不需要音樂了嗎?其實不然。唱片銷售雖然下降,但同期數字音樂的銷售卻在數倍增長。其中戰績最為輝煌的蘋果itunes下載模式,它付費下載和分給版權方70%收入的模式,創造了網絡反哺音樂的最佳盈利模式。

  音樂人敏群認為,雖然唱片業萎縮,但從大的産業來看,人們獲得音樂的渠道正在變得更加豐富,音樂産業的整體價值也在不斷攀升。但蘋果模式在中國難以複製,根本原因還在於我國對音樂著作權的法律保護太過欠缺。

  “以江蘇一個省為例,去年關於音像版權方面的維權案例就有近500件,其中光唱片維權案例就高達300件。但是,除了與KTV的集體收費訴訟能夠贏得較為合理的賠償外,其他案件尤其是涉及互聯網的維權案件,最終判決的賠款甚至還不夠取證費用,令我們非常尷尬。”馮晶説。

  在一些音樂人看來,寒冬中也並非沒有生機。“除了不斷呼籲保護音樂版權,作為音樂人,我們也應當與時俱進,不要繼續拘泥于原有的經營模式,換一種新的眼光和思路來規劃、經營音樂。”敏群説。

  敗也網絡,成也網絡。業內人士認為,音樂産業的未來已經牢牢綁在了互聯網的戰車上。

  新華社

熱詞:

  • 音樂人
  • 唱片銷售
  • 彩鈴
  • 音樂産業
  • 烤鴨
  • 做市場
  • 黃金時代
  • 數字音樂
  • 萎縮
  • 傳統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