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民國文人:最後的士大夫一代風氣的開創者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0日 20: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民國時代的文人很複雜,他們既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代士大夫,又扮演了衝在時代前列的思想先驅。恰恰是因為思想上的中西合璧,使他們的那種精神氣度,實際上續起了十五六個世紀之前的那一脈‘魏晉風度’。”

  浙江大學人文學部主任徐岱教授與記者暢談起那一代的文人精神時,首先選擇了中國大歷史的恢弘角度來切入。

  “事實上,中國真正的成氣候的文人風骨與氣度,從魏晉南北朝之後,就幾乎絕跡了。”徐岱的這句斷言,令人有些吃驚。莫非絢爛的唐詩宋詞的締造者,配不上“文人氣度”這四個字嗎?

  徐岱舉了個“詩仙”李白的例子。“如果你把李白的詩通讀下來,你會發現他其實是個俗人。比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形式上模倣《登黃鶴樓》,意境上,看似懷念故鄉,實則是懷念皇帝,透著一股子強烈的權勢意識。相較于王之渙的《登黃鶴樓》,就顯得淺薄。”

  李白所缺乏的氣度,“五四”那一代文化人卻有。徐岱打了一個生動的比方:“我們知道,混血的孩子特別聰明、漂亮。同樣的道理,晚清、民國知識分子,在思想源頭上正是中西混血的。或許,這是解釋他們精神成就的一個重要因素。”

  皇帝沒了,科舉制度崩潰了,“學而優則仕”的老路已經走不通了,多少代文人的理想一朝崩潰,這使得民國文人從一開始就面對無所選擇、沒有出路的痛苦。相比幾千年的專制與奴役,這種痛苦無疑也使他們的心靈豐富而深刻。“辯證地看,恰恰是時代的混亂,給文人以站在各自立場發言的機會。”

  那個時代就是有這般機緣在大環境具備了自由表達的條件時,個體也在西方的熏陶下,産生了暢快表達的慾望。

  “‘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是中國的儒家傳統。而歐洲人則不然,在他們的沙龍上,雙方可以激烈辯論,可以不做朋友,但是都會承認對方的人品和水平,不會壓制對方的發言權。這是因為在歐洲文化人眼裏,誰都不掌握真理。”徐岱説,源自巴黎貴族達人家客廳的文化沙龍的風氣,傳入國內,深深影響了京滬等大城市的文化人。

  在徐岱看來,“五四”那代知識分子,首先打下了異常深厚的國學基礎,接著,走出國門,眼界被打開。同時,甲午戰爭之後民族遭遇屈辱,國內局勢動蕩混亂,國勢頹微,令他們擁有了強烈的救國使命感。

  “我們現在看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魏晉文人,多從審美價值和文化景觀上考量。而‘五四’文人,卻是一代風氣的開創者。”徐岱認為,他們作為歷史先知的貢獻是不可泯滅的。

  本報記者 屠晨昕

  作者:屠晨昕

熱詞:

  • 徐岱
  • 民國
  • 五四
  • 魏晉文人
  • 文人精神
  • 士大夫
  • 開創者
  • 登金陵鳳凰臺
  • 登黃鶴樓
  • 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