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名醫“封刀”背後的醫學倫理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0日 13: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言 者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知無不言

  □言 者

  不開刀,不流血,只需激光一照,哇,眼鏡摘啦,近視好了,多棒!於是,由希臘醫生發明的“準分子激光治療近視”手術,轉眼風靡全球,20年間,高科技醫術,已如快餐店般普及。豈料,台灣眼科名醫,最早引進此技術的蔡先生,卻宣佈“封刀”,不再做此手術。更不料,寶島名醫一聲言,大陸掀波瀾。媒體報道,專家解惑,連衛生廳官員也發微博,吁民眾理性待之。

  雖然激光治近視究竟有無遠期副作用,以及程度大小,皆無定論。蔡醫生的“封刀”,或是一家之見,或另有隱情。但筆者以為,事件本身絕非純業務性的技術利弊之爭,更不應視作街頭鬧劇,時聚忽散。

  可以説,激光矯正近視手術的利弊存廢觸及了醫學倫理的某些深層次問題。這些年,諸多令人眼花繚亂的新藥新技術廣泛採用,盡顯先進科技抵禦病魔的威力。但是,科技陽光下的某些陰影,卻也令人憂慮。比如,對新技術的過度自信、盲從,人體與生命反倒變得無足輕重,甚至成了“試驗品”,沒弄清人體內在機理和奧秘,就如機器般隨意拆卸置換。而商業利益的誘惑,更令一些近乎江湖術的東西借科技的幌子混入醫療市場。近看,如魔術般神奇,未及幾年,對人體之傷害盡現。

  濫割闌尾,即為典型例子。早年,人們普遍以為闌尾是人體進化的廢物,於是,只要是闌尾炎,不管三七二十一,肚子上拉一刀再説。直到近年,人們才被告之,闌尾其實對消化、免疫等方面大有裨益。有些研究還表明,被割除闌尾者其患腸癌的比率遠大於未切除者。

  或有人説,任何新技術在醫療上的應用,都蘊含著風險,都要付出代價和成本。如一項新技術,有95%或更高的治愈率,剩餘極小概率的失敗是必須付出的成本,但是,對每一個體而言,只要不幸劃入“一小撮”,就是百分百的倒楣、完蛋。誰願意去做這“成本”呢?

  多年前,筆者就曾聽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説過,人體科學是未來最尖端的科學。經歷了不知多少歲月的進化,人體本身絕非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所以,當人類企圖借外力“改造”自身肌體時,應慎之又慎。拯救生命的外部手術,那是迫不得已,但于情理,仍應對人體懷有最高的敬畏。這,或許是“名醫封刀”事件給我們的最大啟迪。

  言 者

熱詞:

  • 名醫
  • 醫學倫理
  • 成本
  • 封刀
  • 試驗品
  • 一小撮
  • 改造
  • 利弊之爭
  • 醫生
  • 激光治近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