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清朝為何也有“炒房熱”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0日 10: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要在大清國炒房,各地租界是最好的戰場。

  各種一夜暴富的故事,刺激著全國人民——確切地説,是全世界人民的神經:一名叫做雷米的法國商人,1849年以475元在上海租界內購買了2.385畝土地,均價每畝191元,到1856年時,法租界召開第一次“地主”大會進行估價,每畝均價達到868元,增長了4倍多;1848年為建跑馬廳,外商們圈地81.744畝,每畝均價為83000文,到1854年跑馬總會股東將該地切分出讓時,最低價為每畝171萬文,增值20倍,而最高價為每畝543萬文,增值66倍;上海地王徐潤在1885年被迫拋售的房地産,當時價值300萬兩,而過了21年後(1909年),其市價高達2000萬兩白銀,足足翻了6倍多。

  如此卓越的市場表現,並非老外們哄抬,而要歸功於租界的特殊地位。

  界內所簽發的“道契”——房地産權證,讓中國人第一次看到了,地契原來也可以如此精確地標明地塊的界限,並且不需要什麼保甲、中證人等一大堆環節。更關鍵的,洋人們除了依法收取稅金之外,居然會動不動就搞攤派,或者以公共利益的名義進行強拆。

  “道契”一誕生就成為上海灘的“硬通貨”,絲毫不亞於金條,“幾乎和別國金融市場裏的第一流票據或者證券差不多,成為上海金融市場上數量最大而流通最易的信用工具。”(章乃器《中國貨幣金融問題》)。

  附著了“洋大人”權威的“道契”,在租界內構築了一塊法制的高地,這令租界內外的華人業主們也紛紛響應,請求將自己的地契更換成“道契”。而法制的高地,就是資本的洼地,何況,在內憂外患頻仍的大清國,只有租界內可以提供相當和平、穩定、而且法制化的空間。每到動亂,大清國的精英們就批量涌進租界,這構成了租界內房地産的“剛性需求”和維持房價堅挺的偉哥。

  19世紀60年代的上海房地産市場,僅僅租賃就可獲得高達30%至40%的利潤。為此,英國商人們不惜聯合起來,推翻了租界當局要求“華洋分治”的政策,看在錢的面上實現了種族和諧。房地産迅速成為租界內的支柱産業。到1901年時,英國人在上海投資的1億美元中,60%都投向了房地産。

  租界內的房地産奇跡,根本上與資金無關,與技術無關,而與政治有關:它所享受的,是法制與維護穩定帶來的巨大紅利……(有刪節)

  (來源:新華網)

熱詞:

  • 炒房
  • 道契
  • 清朝
  • 大清國
  • 均價
  • 地主
  • 剛性需求
  • 中國貨幣金融問題
  • 金融市場
  • 保甲
  • 搜索更多炒房 道契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