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讓知識變得“可見”(且行且思)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9日 09: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前兩天參加了一個活動,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觀點,很受啟發。

  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打哈欠會互相“傳染”?為什麼我們看到別人在吃東西,自己也會忍不住流口水?如果將這些現象引申至教育領域則更加有趣,為什麼説“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身教勝於言教”的科學性是什麼?

  根據北京師範大學陳建翔教授的研究,這些現象可以用“鏡像神經元理論”來闡釋。所謂“鏡像神經元”是上世紀末由意大利帕爾馬大學一位教授發現的人腦中存在的一種神經元,這種神經元可以提供給人類一種模倣能力,將他人的直接經驗,轉換為自己的間接經驗,從而産生“感同身受”的反應。

  聽起來稍顯複雜,且尚待科學論證。但觀點應用於現代教育,卻可以帶來不少的啟發。那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看見了什麼,比被告知了什麼,對他影響更大。

  相信很多人對此有類似的感受。記得上高中時,我的英語老師十分善於表演,他經常設計一些場景,佈置一些畫面來強化教學效果,十幾年過去了,老師用紗布把自己包紮起來模擬傷員來教會我們一連串的軍事用語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還有類似的例子,參加過ETS考試的中國考生會發現,考試中常包含大量的圖片、圖標和圖形,題幹即圖形,要求考生讀圖、捕捉信息、分析信息進而作答。比如,提供一個劇院的設計圖,要求分析怎樣的座位擺列能夠容納更多的觀眾。對此,很多考生不適應,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於文字信息,而缺乏讀圖捕捉信息的能力。

  這種現象也折射出目前我國教育的尷尬:在孩子們的早期經驗中,感性活動貧乏,視覺意象欠缺,孩子們過早地進入了依靠抽象推理的學科學習。這一方面使得許多孩子被迫面對高度抽象的詞語、定理和公式,卻因沒有相應的感性材料做支撐而無法理解,另一方面,孩子們的思維方式缺少了從直觀到抽象的過渡,直接從抽象跨越至抽象,最終導致空間感和想象力的缺乏。

  不要讓孩子過早地陷入到認字、算數,盡可能地開發其形象思維與空間想象。期待知識變得“可見”,知識變得更“直觀”、更“好看”。

熱詞:

  • 視覺意象
  • 神經元
  • 可見
  • 傳染
  • 要求考生
  • 考試
  • 讀圖
  • 帕爾馬
  • 強化教學
  • 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