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石上莽莽渾無路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9日 06: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京日報數字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長案的角落裏,擺著一隻竹簍。因為歲月的流淌,它沉鬱的色澤中透出了夜空中星星般的光亮。

  滿滿一竹簍的是小小的、方方的、薄薄的石片。

  這些石片原本都是長長的印石。年輕的少斌,在上面刻了又磨,磨了又刻,直到印石成了薄片,隨手就扔在這圓肚的竹簍之中。

  竹簍滿了,滿滿裝著的,還有40多年的光陰。

  “1966年,‘文革’剛開始。我18歲。正是年輕,卻又無所事事的年齡。”

  “有一天,一個朋友來喊我,説有個老先生,會養花,家裏養了各種各樣的菊花,好像還會畫畫,問我要不要去看看。”

  “我説好。我不是無所事事嘛!我那個朋友姓蔣,是個剃頭的。他工作的理髮店在中山門的裏面。那時中山門裏面是個大坡子。他説的那個會養花的老先生,就住在南京博物院對面,坡子下面的一個小弄堂裏。”

  “這位老先生就是南京博物院著名文物鑒定專家、篆刻家王敦化先生。”

  “王先生給了我一本故宮博物院藏印譜。厚厚一本印譜,全是漢印。他説,你就照著刻吧。我就照著刻。拿一方印石,刻了磨,磨了刻。我年輕,有的是時間和精力。”

  少斌先生説話的時候,我一直看著他的手。那是一雙粗短有力的手,像是用粗糙的石頭刻成的,刻成之後,並沒有打磨,完全露出了本是藏于其中的力量來。

  “1966年的我,並沒有想到王敦化先生把那本印譜交給我時,對我意味著什麼。在之後的好多年裏,我也沒有認識到,治印對於我的人生來説,有多重要。我只是喜歡。我只是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事。我覺得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我滿心歡喜,沒有雜念。”

  就是這樣一種單純的愛好,讓孫少斌沒有前途,沒有希望的人生之路,透出一絲朦朧的光亮來。這光亮雖然微弱而遙遠,可是畢竟是光亮。有了光亮,就有了另一種人生。

  王先生交給孫少斌的印譜中,有5000多方漢印。少斌先生最後到了倒背如流的地步。他其實不是在背,而是在一刀一刀地往自己的血脈裏刻。每一方印,每一個筆劃,甚至每一個空白,都刻在了他的心裏。少斌先生本以為等他把這五千方印刻好了,王先生就開始教他了。因為他雖然每隔一天就往王先生家跑,可是先生從來不跟他説治印的事。只是跟他談詩詞曲賦,談文人掌故,談印石、印泥,最多談談有關印的文化淵源。從來不跟少斌談他很關心的刀法。

  “有一天,我就問他,老師,平刀、復刀、反刀、衝刀、飛刀,哪種刀法比較好。”

  “哪種好?沒有哪種好。你怎麼方便怎麼刻。不要相信書上説的。都是先生們編出來誆人的。説著笑了起來。我也對著他大笑。”

  “我又問他,那你覺得哪種印是好印。”

  “漢印是好印。”

  “你喜歡誰的印?”

  “吳昌碩。”

  “齊白石呢?”

  “火氣大。”

  “先生説,我評價所有的印,只有兩個字:‘渾厚’。只有‘渾厚’的印是好印。”

熱詞:

  • 石成
  • 印譜
  • 中山門
  • 無路
  • 篆刻家
  • 文物鑒定
  • 掌故
  • 詩詞曲
  • 齊白石
  • 吳昌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