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越劇:落地唱書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8日 18: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越劇經典《紅樓夢》

  郭梅

  越劇誕生於20世紀初期的浙江嵊縣,就是現在的嵊州,當時的形式非常簡單,伴奏用的篤鼓和檀板,故稱“的篤班”或“小歌班”,後流行于浙江、上海以及江蘇、江西、安徽等地,是歷史最短的地方劇種之一。

  1916年越劇進入上海,吸收了紹劇的唱腔和京劇的舞蹈以及豐富的表演藝術,有了另外的一個別名:紹興文戲。當時主要演出歷史劇,藝人都是男性,因此“男班”一度成為紹興文戲的代名詞。到1923年,全部是女演員的“文武女班”産生了,紹興文戲也成為兩班的通稱。抗戰期間,“女班”在上海有了較大的發展,著名的演員有姚水娟、筱丹桂、尹桂芳等,主要演出《梁山伯與祝英臺》、《碧玉簪》、《龍鳳鎖》等,“男班”和男女合演漸趨淘汰。越劇的唱腔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豐富起來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藝人金芝堂創造了“落地唱書調”,又稱“呤嚇調”或“呤呤調”。施銀花是女子越劇的“花衫鼻祖”,她與琴師首創了“四工調”。上世紀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時,都與琴師周寶才合作,分別創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調腔”和“弦下腔”。後來這兩種曲調發展成為越劇的主腔,並逐漸形成不同的流派。1945年,袁雪芬主張向話劇、昆劇等學習,對越劇做了一系列的改革。

  越劇史上群星閃耀,比如女子越劇時期代表性的旦角有“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當時著名的小生是有屠杏花、竺素娥和馬樟花。當然,眾所週知的是越劇十姐妹──1947年,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范瑞娟、徐玉蘭、傅全香、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聯合義演《山河戀》,史稱“越劇十姐妹”。其中,袁雪芬曾將魯迅的小説《祝福》改編為《祥林嫂》搬上越劇舞臺,成為越劇史上的大事,它不僅是藝術的革新,也引起了中國共産黨地下黨對越劇和地方戲曲的重視。十姐妹和陸錦花、張雲霞等,都是流派創始人。另外,還有一個人在越劇界內外都享有盛名,她就是王文娟。王文娟也是浙江嵊縣人,“王派”創始人,尤以演《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影響最大。她和徐玉蘭合作的《紅樓夢》、《追魚》等被拍攝成彩色電影,影響甚巨。

  現在,越劇是全國第二大劇種,2006年5月20日,越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新一代的演員如茅威濤、錢惠麗、單仰萍、趙志剛、方亞芬、吳鳳花、陳飛、蕭雅、陳穎、韓婷婷、華怡青、王君安、胡敏華、章瑞虹等,已為觀眾所熟知。其中,趙志剛作為具有代表性的男小生,很引人注目。浙江的小百花越劇團和上海的紅樓越劇團等也在觀眾中享有盛譽,而浙江越劇團則以堅持男女合演和拍攝越劇電視劇而著稱。

熱詞:

  • 筱丹桂
  • 王杏花
  • 屠杏花
  • 竺水招
  • 吳鳳花
  • 王君安
  • 紅樓夢
  • 施銀花
  • 主腔
  • 浙江越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