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多年空缺:遺憾之餘多些耐心和寬容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7日 23: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科技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今天揭曉的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名單中,一等獎再次空缺。據記者統計,該獎項自2000年以來12年中,一等獎已經8次出現空缺,僅在2002年、2003年、2006年、2009年共有5個項目獲得一等獎。

  “分析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多年空缺的原因,我個人認為主要是因為評審標準很高,把關非常嚴格。”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主任鄒大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規定,國家自然科學獎授予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公民。重大科學發現應當具備前人尚未發現或者尚未闡明、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得到國內外自然科學界公認的條件。很多專家分析,自然科學獎評選是與國際水平在同一標準線上的。

  “這是完全按照世界先進標準來評,”鄒大挺認為,“一等獎多年空缺有主客觀原因,一方面是我國基礎研究與世界先進發展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是自然科學獎評選堅持實事求是、從嚴要求、寧缺毋濫原則的結果。”

  此外,基礎研究需要長期積累、堅持不懈,因此産出成果的週期也較長。鄒大挺認為公眾應以平常心看待這一現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空缺是科學發展的正常現象,重大發現或突破一定要經過時間的積澱,我國基礎研究正處於快速發展期,在某些國際前沿領域出現了很好的苗頭和態勢。我們完全有理由期待,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將在今後取得突破!”

  對此,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的二等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嚴純華深有感觸:“我研究的稀土納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組裝及構效關係研究,歷經15年時間。而像曾獲得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項目,如閔乃本院士的‘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設計、製備、性能和應用’,以及《中國植物志》的編研,都歷經了幾十年、一輩子甚至幾代人的努力。”

  嚴純華認為,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空缺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國經濟發展和文化積澱尚未達到相應發展階段。“但凡重大的原創發現往往生長在適合它成長的土壤裏,這些點子在常人看來或許新鮮、怪異甚至瘋狂。縱觀科學史,需要大師,需要沉澱,僅靠做解釋完善的工作做不出原始創新。”一位專家建議,我國還需要進一步建立激勵創新的合理的評價體系,營造鼓勵自由探索、寬容失敗、甘坐“冷板凳”的學術和文化氛圍。

  嚴純華表示,隨著我國科研投入和環境以及人們認識水平的整體提高,我國的基礎研究水平日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擔任國際學術期刊的主編,在國際學術機構和國際會議擔任主席,更多的原創成果將會陸續涌現。

  “實際上,近幾年我國基礎研究取得長足進步,自然科學獎獲獎成果數量逐年增加。”鄒大挺分析説,國家自然科學獎2009年28項, 2010年30項,2011年36項, 其中生命科學、納米科學領域的成果分別佔獲獎項目總數的19.4%和22.2%。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對待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空缺,大家應在遺憾之餘,多一些耐心和寬容。(本報北京2月14日電)

熱詞:

  • 一等獎
  • 構效關係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
  • 空缺
  • 2009年
  • 科學發現
  • 中國植物志
  • 介電體
  • 科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