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緣何第八次空缺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7日 19: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1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名單於2月14日正式公佈。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出現自2000年以來第8次空缺,科技界人士對此發表了不同看法。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評價標準很高。不僅要在科學上作出重大發現,而且要求在學術上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得到國內外公認。同時,還要獲得2/3以上評審委員的投票。”科技部獎勵辦一位負責人説。

  這位負責人介紹,最近幾年中,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申報項目,有的僅差1票或2票,最終沒評上,“但評審結果嚴格按照預定規則進行,無人能夠更改”。

  他認為,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往往更重視生活中實際科學技術問題的解決。“國家投入往往偏重應用性較強的項目,這是中國社會發展階段使然,而人類最基本的科學問題有時無暇顧及。這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特徵。”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嚴純華解釋,中國真正開展基礎研究工作是從改革開放起步的,到現在不過30年。一項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關鍵在於科學家能靜心工作,並有恒心、有耐心把問題做深做透。目前,能評上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成果一般都需要十幾年,一等獎成果無疑需要更長期的積累。”他對中國科學作出更好成果充滿信心。

  “我們這代人讀研究生期間正值改革開放初期,一般要等文章發表3個月後才能讀到國際一流科學文獻,科研工作很難與國際同步。而要開創一個新領域,首先選題就要有獨到之處,了解什麼是最基本的科學問題、別人是否已經開展相關工作。”嚴純華認為,“現在不同,信息十分發達,國際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進展,在國內可以同步接收,科研人員已完全了解國際上的最新情況,但獲得突破還有待時日。”

  有人認為,創新性重大成果的出現存在制度性障礙,很大部分原因在於目前的科研評價體系導致了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急功近利。

  也有人提出,已獲得了國際大獎的研究項目是否達到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水準?如青蒿素,這一項目既有重大發現,也有國際影響力,未能獲得國家大獎,是評審機制問題還是評審人員的眼力有限?這類聲音普遍認為,目前我國國家科技獎評選機制不夠完善。

  嚴純華表示:“最近幾年沒有一等獎項目出現,政府著急,公眾著急。但科研人員不能著急,必須冷靜,紮實深入開展工作,穩步向前。”王靜

熱詞:

  • 一等獎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科研人員
  • 科學問題
  • 科學文獻
  • 青蒿素
  • 制度性障礙
  • 科學家
  • 國家科技獎勵
  • 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