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吳良鏞的批判精神也該“獲獎”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7日 08: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共中央、國務院2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謝家麟,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新中國建築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吳良鏞,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技獎作為我國科學殿堂的至高榮譽,不僅意味著豐厚獎金,更意味著光榮和夢想。每一位獲獎者都實至名歸,令人尊敬和仰望,這次獲獎的兩名科學家謝家麟、吳良鏞自然毫不例外。以吳良鏞為例,這位已是九十高齡的兩院院士,始終履踐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拜萬人師、謀萬家居”的壯美理想,他創造性地提出“人居環境科學”理論體系。他負責起草的《北京憲章》,是國際建協成立50年來第一部憲章,標誌著其學説獲得世界認可……

  “匠人營國”,這是吳良鏞寫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墻上的四個大字,很顯然,吳良鏞以他的理論和建設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當之無愧。如果説這是“立”,那麼吳老的“破”同樣值得關注。所謂的“破”,即吳老極具現實關懷和批判精神,他對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種種誤區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比如,吳老曾直言不諱地批評一些城市“重經濟發展、輕人文精神;重精英文化、輕大眾關懷;重建設規模、輕整體協調;重攀高比新、輕地方特色;重表面文章、輕制度完善。”

  再比如,吳老痛陳一些城市把“好的拆了,爛的更爛,古城毀損,新的淩亂”,同時,他還質問道:“城市能像一個金屬器皿任人隨心所欲地打造嗎?”之所以出現這些情況,顯然與一些官員浮躁的政績觀有關,還與真正懂行的建築界、建築師被邊緣化有關,正如吳老感嘆,“城市建設的危機,實際上是地方意志、部門意志、長官意志在作祟,是文化靈魂失落的表現。”“中國建築規劃市場熱火朝天,為何中國建築師一般只作為合作者,充當配角?”

  此外,吳老不是食古不化,保守殘缺,他反對的是顛覆性建設,撻伐的是破壞性規劃,他期盼的是符合規律的新陳代謝,“如果把城市當做‘木乃伊’去保護,當然矛盾重重。城市是一個有生命的機體,需要新陳代謝。”這種新陳代謝必須堅持一些基本準則,如果“漠視中國文化,無視歷史文脈的繼承和發展,放棄對中國歷史文化內涵的探索,顯然是一種誤解與迷失”。

  依吳老的名氣和成就,他完全可以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更沒有必要挺著耄耋之年的衰朽之軀不停吶喊和疾呼。然而,吳老不停地説,不停地批,這源於一個老科學家的責任,更因為現實中不少城市規劃與建設確實陷入了重重誤區。面對吳老的焦慮,我們的城市管理者不能安之若素,因為城市原有的文脈和肌理一旦破壞就難以修復。也許正因為如此,吳老善良地期待,城市管理者應“具有詩人的情懷、旅行家的閱歷、哲學家的思維、科學家的嚴格、歷史學家的淵博、革命家的情操”。

  “我們把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交給子孫後代?”1999年,在第20次世界建築師大會上,吳良鏞痛切一問。誠然,“用歷史的眼光看,我們並不擁有自身居住的世界,僅僅是從子孫處借得,暫為保管罷了”,只有城市管理者、規劃者和建設者都能意識到這一點,只有制度健全、問責有力,城市的文脈才不會斷裂,我們才能擁有健康的居住環境。

熱詞:

  • 吳良鏞
  • 批判精神
  • 吳老
  • 科學家
  • 匠人營國
  • 北京憲章
  • 環境科學
  • 建築師
  • 城市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