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五十六項(人)摘得國家獎 超全國總數百分之十四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7日 05: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代表我國最高科技水平的國家科技獎昨天在京揭曉,上海共有56項(人)分別問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際科技合作獎等國家科技獎4大獎項,佔全國授獎總數的14.6%,至此,上海已連續10年獲獎總數佔全國比例保持兩位數。

  科技獎勵政策在發現人才、激勵傑出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去年本市新當選的7位兩院院士中,有6位院士在近幾年先後獲得國家科技獎勵,復旦大學教授金亞秋便是其中之一。去年剛入選中科院院士的他,憑藉“極化電磁散射傳輸與空間微波遙感對地觀測信息理論”項目,獲得本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上世紀80年代,作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金亞秋回國在復旦大學開始科學研究和教學生涯。在金亞秋1987年回國時,我國在星載遙感領域的基礎研究十分薄弱,24年過去了,金亞秋在電磁散射和空間遙感信息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是中國遙感領域第一個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FELLOW),他的研究讓我國在國際空間遙感領域的基礎研究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在邁向國際化大都市過程中,海納百川的上海正努力成為匯聚大師的科技創新之都。今年,有3位在滬工作的外籍專家獲得了2011年國際科技合作獎,佔全國的37.5%。來自英國的約翰 安東尼 巴士威教授是一名食用菌生理和活性物質研究專家。2003年巴士威教授受聘為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客座研究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該院食用菌所主辦的《食用菌學報》雜誌改成中英雙語,他會主動把雜誌上的論文翻譯成英文,慢慢地,這本雜誌在國際上獲得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他還促成了世界食用菌大會在我國舉辦,並積極推進了我國香菇、草菇和靈芝等基因組測序和蛋白質組的工作。

  縱觀今年上海獲獎人員名單不難發現,中青年科技人才正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在本市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三大獎&&完成項目的第一完成人中,50歲以下的有11人,51歲至59歲的有9人,佔上海獲獎總人數的80%。如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獲獎者宣利江教授年僅44歲,他和他的團隊歷時10多年開展的丹參多酚鹽酸及其粉針劑的研究,是中藥現代化研究的示範性成果,惠及200萬心血管疾病患者。

熱詞: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電磁散射
  • 國家技術發明獎
  • 金亞秋
  • 酚鹽
  • 國家科技獎勵
  • 微波遙感
  • 空間遙感
  • 國際科技合作獎
  • 對地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