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建設文化強省由自發轉向自覺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6日 18: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由自發轉向自覺是建設文化強省的思想基礎和必要前提。

  “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重大命題。按費孝通先生的觀點,這種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對傳統歷史、所處現實環境和未來發展規律趨勢的認識和把握。從目前改革發展的實際情況看,能否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各級領導文化強省建設過程中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水平:

  一是,如何處理好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強省建設的關係。十七屆六中全會的主題其實有兩個:“改革”和“發展”,而且將改革列第一位,並明確指出“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説明改革是推動繁榮發展的前提,是建設文化強省的基礎,是檢驗文化自覺意識和水平的重要標準。當然,改革矛盾重重,過程艱難。但一些省份的經驗表明,只有改革取得實質性成效,文化大省和強省建設才能真正向前推進。

  二是,如何處理好促進文化事業和發展文化産業的關係。文化建設不等於文化産業,文化産品不等於文化商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等於商業經營銷售網絡。因此,必須嚴格區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産業。即使是文化産業,既要重經濟規律、市場機制,又千萬不可忽視文化自身的獨特規律,應當賦予産業更多的文化意蘊,避免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甚至以文之名行商之實。

  三是,如何處理好民族文化、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現代文化等文化形式的關係。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發育基因、傳承路徑和成長規律,同樣不可“一刀切”。一些地方的文化企業反映,與外來文化、現代文化相比,我們有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形式有時不可能在同一個平臺上競爭。而且文化産業、産品本身也有差異,“文化産品既有標準化、規模化、大眾化的需求,也有區域性、差異性、小眾化的特點。”前者如圖書、報刊、影視産品,一般銷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潤越高;後者多為個體企業和創意産業,往往以特色取勝,可以做強,但很難做大。因此有的需要“做大做強”,有的只能“做小做精”,應因企而異,各揚其長。

  潘捷軍 湯敏 徐鵬 作者單位浙江省社會科學院 2012 年 第1期《中國發展觀察》小玉/摘編

熱詞:

  • 文化自覺
  • 文化産業
  • 改革
  • 文化意蘊
  • 文化體制改革
  • 文化産品
  • 文化大省
  • 文化建設
  • 文化企業
  •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