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三川納頓將成民和文化金名片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6日 09: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青海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青海新聞網訊 納頓是民和三川地區大型的群眾性文體活動,也是慶祝豐收的慶典活動,是土族最盛大的節日。

  三川納頓規模宏大,場面隆重,持續時間長達63天,被譽為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2006年被批准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關於納頓節的歷史淵源,記者採訪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納頓藝術研究會會長徐秀福,據他介紹,目前,比較認同的一種説法是,元末明初,土族人民逐漸擺脫了遊牧生活,開始步入農耕生産時期,為了處理農耕生産中的矛盾,協調人際關係,便形成了一種集體廟會活動,即“納頓”。專家認為,從納頓節中儺舞儺戲的內容、形式、服飾等考證,納頓節應當起源於元代中期,完善於明代早期。

  另外,三川地區流傳著一個神奇的傳説,相傳很早以前,三川附近的白塔寺有位技藝超群的木匠,皇帝召他去修造宮殿。經過木匠和夥伴們的幾年努力,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終於建成了。可這個可惡的皇帝,為了隱瞞修建宮殿時耗費的大量錢財,竟然下令殺掉木匠。木匠得知這個消息後,連夜逃跑,跑到三川時,這裡的老百姓早就被朝廷逼得沒有活路了,木匠把修建宮殿的事説了一遍,十里八鄉的百姓紛紛響應起義。三川百姓造反的消息傳到了皇帝耳朵裏,皇帝驚恐不安,忙派軍隊去鎮壓。聰明的木匠讓百姓脫下戰袍,換上長衫,跳起舞來,不時高呼“大好”。皇帝派來的軍隊很疑惑,搞不清楚是怎麼回事。當地人就説,今年莊稼收成好,跳舞感謝上天的恩賜。久而久之,納頓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三川土族納頓在官亭、中川等七個鄉鎮的七十多個村莊按莊稼收割季節的先後,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轉移。一般來説,納頓在農曆七月十二開始跳起,因此民間也稱為“七月會”。納頓由跳會手舞、跳面具舞、跳法拉三部分組成。會手舞是整個納頓舞中場面最為精彩的一部分,在數百人參加的會手舞中有滿頭銀發的老人、沉著穩健的中年人、血氣方剛的青年,場面極為熱烈。面具舞由《莊稼其》《三將》《五將》《殺虎將》等幾部分構成,表達了土族先民戰勝邪惡的精神。納頓節一直持續到農曆九月十五結束,整個三川村寨滿是納頓的喜慶氣氛。

  2009年8月,在官亭成立了民和納頓藝術研究會,以動員群眾搶救、保護納頓文化,進一步增強全民的保護意識。但近年來,由於受市場經濟和現代文化的衝擊,不少年輕人忙於外出務工,對納頓節的參與熱情不高,尤其一些山區農村經濟條件有限,納頓活動停滯不前。目前,納頓存在服飾、道具、樂曲陳舊,藝人斷代及傳承人缺少等諸多問題,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加大扶持力度,科學規劃,準確定位,挖掘內在潛力,打造納頓文化品牌。

  民和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局長黎峰介紹,三川地區文化底蘊豐厚,全縣將近70%的文化資源集中在三川。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三川納頓的發展前景令人擔憂,目前中老年人還比較有熱情參與,年輕人的參與熱情不高,斷代問題依然存在。為了進一步傳承和保護納頓民俗文化,儘量爭取項目資金,逐步更新納頓的服飾及設備,培養納頓和群眾基礎較好的劇目藝人,同時以納頓基本動作為元素,編創一種韻律操,在三川地區的中小學推廣,讓孩子們從小接受納頓文化的熏陶,在傳承中發展,逐步將三川納頓打造成為民和的一張文化名片。(作者:呂錦武)

熱詞:

  • 納頓
  • 三川
  • 文化品牌
  • 文化底蘊
  • 文化資源
  • 五將
  • 七月會
  • 三將
  • 莊稼其
  • 殺虎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