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評論:IPO不審我看行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6日 09: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IPO不審行不行?”出自證監會主席郭樹清的這一問,切中了股市現今體制的真正要害。利益中人為之一驚,是絲毫不奇怪的。不過,IPO不審究竟是行還是不行,畢竟是一個大問題。

  如果説中國IPO審批制或審核制之存在,一開始還可以説是為適應不成熟的新興市場狀態的需要,那麼,當它最終成為權力尋租的腐敗工具之時,早就跟維持市場秩序健康發展的初衷相去甚遠了。筆者早就説過,行政審批或審核制的發行體制基礎不改變,任何看起來像模像樣的市場化發行定價體制改革,不僅不可能真正奏效,而且絲毫改變不了中國式IPO“重融資輕回報”的基本定向。

  取消發行審批制是建設公正、有效市場的必要前提。離不開權力尋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公正、有效的市場行為。

  用市場的觀點來看,IPO的審核,本就是市場自己的事情。市場應該也完全有可能通過市場機構進行和完成對IPO資格的審查、評價、鑒證、推介,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詢價、定價和發行交易過程,並在公開、公正、公平的基礎上對各自的市場行為負責。這是我們一向所尋求的市場約束機制的根本基礎,也是“買者自負”原則之所以能夠成立的前提。

  然而,在行政部門和審核機構勉為其難、越俎代庖的情況下,靠行政權力硬撐起來的IPO審核實際上不僅沒有盡到替投資者把關的功能,反而由於越來越不切實際的行為,導致圈錢尋租者將政府信用當成了鼓勵營私舞弊的掩護體,相關的仲介機構也放棄自己應盡的審核責任,而成為應付過關的同流合污者。

  IPO審批制在形成行政權力崇拜的同時,客觀上也把權力體系捲入了利益漩渦。這正是以往一切IPO改革之所以往往一開始就發生方向性錯誤的根本原因所在。不是嗎?一説起IPO弊端,有的人就猛批“新股熱”,好像問題都是非理性的投資者自作自受造成的。

  郭樹清這一振聾發聵的問話,究竟只是投入死水微瀾的中國IPO體制的一顆小石子,還是足以掀起滔天巨浪的一場改革大風暴?現在還不大好説。不過,在筆者看來,這一頂層設計思路的改變,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為對圈錢尋租體制的釜底抽薪,不可能不觸動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利益,所以需要的不僅是改革思路的梳理,更是“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大無畏的改革勇氣。

  用備案制取代上市審批制,是IPO市場化改革的必由之路,更是當前遏制IPO進一步淪為權貴勾結造假圈錢之禍水的當務之急。

  一方面,監管層越早從IPO審核把關的具體事務中脫出身來,徹底擺脫相關的利益糾纏,就越有利於把IPO審核的責任還給有關的市場,從而避免越俎代庖、代人受過,對政府信用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同時監管者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對於發行誠信和仲介誠信監管的強化上。

  另一方面,證券監管機構監管職能的強化,主要不是也不應該是過多的“以查代管”或“以罰代法”,而應體現在保障投資者權益意識的提高。證監會應當像美國證交會那樣,不僅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盡職盡責地做好應有的監管稽查工作,而且也能代表投資者向法院起訴那些膽大妄為的造假詐騙和內幕交易的犯罪嫌疑人。如是,則又何愁不能協同司法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構築起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屏障?(作者係資深市場觀察人士)

熱詞:

  • IPO
  • 市場化發行
  • 圈錢
  • 審批制
  • 政府信用
  • 審核制
  • 證監會主席
  • 市場約束
  • 股市
  • 犯罪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