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農民進城追尋優質教育資源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6日 08: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訊 (記者 李閩 郭政 通訊員 羅展陽) 男人外出打工,女人在家帶孩子,是人們印象中的農村。然而,記者2月10日在連城縣曲溪鄉馮地村採訪時發現,這裡情況完全掉了個兒,原因很簡單,為了孩子教育。

  馮地村地處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邊緣,是我省第二大河九龍江的源頭村。全村87戶,其中60戶的孩子在讀中小學。60戶中,經濟條件稍好的32個家庭,母親到40公里外的縣城投親靠友或租房陪讀。

  這裡竹資源豐富,村民人均竹林面積25畝,種竹收入平均每年1萬多元,比較可觀。因此,一同進城的父親們在天晴時坐車1個多小時,回家打理毛竹。

  這一反常現象,源於村裏新生人口逐年減少,以及山村小學撤並。據村主任劉洋波介紹,上世紀80年代,每年出生10胎,現在,只有兩三胎。馮地村曾有一所小學,在校生最多時70多人,因生源不足,四年級以上的轉至鄉中心小學,2004年,學校僅剩11名學生,終被撤並。

  撤並時,劉洋波的小兒子在村裏念三年級,女兒在鄉里念四年級。為了更好的教育,他將其送到城關,妻子吳小紅住進城裏陪讀,他們是村裏第一個吃螃蟹的家庭。此後,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入城上學。

  “雖然多花點錢,但進城讀書和在鄉里就是不一樣。孩子不僅更有素質,成績也提升了。”劉洋波説。

  然而,對於這些農民來説,這樣做要比城裏家庭付出更多的錢,經濟負擔加重。

  村民許和娣的兒子2007年上幼兒園,村裏沒有,她選擇進城。她説:“現在很多鄉下主婦進城陪讀,城裏房租水漲船高”,如今已是每月700元,加上其他費用,每月要花1000多元。丈夫歐志成在家務農,有兩畝田,25畝竹林。他説,一年忙到頭,收入1.5萬多元,全部投給孩子教育。兩地分居,農閒時,他進城住兩三天,“村裏像我這種情況的,不在少數。”

  許和娣深感到教育的經濟負擔,為了補貼家用,她打些零工,一天10來元。她説,活不好找,因為進城的主婦太多了。

  像馮地村這樣的反常現象,在當地並非個別。當前由於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城市,越來越意識到教育重要性的農民,為了孩子,把剛攢起來的錢投進了城市,口袋重又空癟。這又進一步加劇了城市優質教育資源緊張的狀況。

  劉洋波和村民們希望這一現象能夠引起上級重視,“近幾年,國家的惠農政策讓馮地村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我們也理解改變教育資源的分配,並非一朝一夕,但還是希望政府能重視,一步步地解決問題。”

熱詞:

  • 優質教育資源
  • 馮地村
  • 劉洋波
  • 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惠農政策
  • 陪讀
  • 農民進城
  • 生源不足
  • 源頭村
  • 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