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修復濕地有望還原上世紀60年代的南四湖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6日 03: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王德琬 趙磊

  “生態濕地是保障南四湖水質的最後一道屏障。”2月8日,魚臺縣環境保護局局長王若強拿着他本人準備的兩份政協提案對記者説,“這是關於保護南四湖和修復境內濕地的提案意見,雖然準備時間只有半個月,但我關注這件事卻是從2009年開始的。”  

  2009年,濟寧編制完成的《南水北調東線濟寧環南四湖大生態帶工程建設規劃》中,大生態帶工程建設包括南四湖湖區濕地修復、河口人工濕地水質凈化等十幾項工程,範圍包括濟寧2區3市7縣,魚臺也被納入規劃中。

  王若強介紹,魚臺境內有26公里湖濱帶,10萬畝湖區濕地,7條入湖河流。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氣候災害以及人為開發蠶食了大量的濱湖,大片的淺湖或被開挖成魚塘,或被填埋成農田。不僅大大減少了湖區庫容,而且破壞了湖區的生態環境,降低了南四湖的自凈能力,水質一度不達標。

  “從近幾年對入湖河流的治理來看,要達到南水北調工程要求的三類水質的排放標準並非易事,不僅技術難度大而且成本高。但建設人工濕地,修復生態環境,削減面源污染,可破解這個難題。”王若強介紹,濕地能達到再次凈化的效果,這就徹底解決了入湖河水污染的問題。

  2010年10月以來,根據人工濕地工程的初步設計和省環保廳、山東大學的專家意見,魚臺採用了退耕還湖、退池環湖、整疏水系,增加生物多樣性等方式恢復濕地生態,濕地與入湖河水交換功能顯著增強,提高了濕地水質凈化能力,增強了湖濱生態系統的穩定。

  “水邊有珍稀水鳥悠閒踱步,水裏也出現了魚兒成群結隊巡游的場面;睡蓮、紅蓮、菱角等濕地植物連成片地浮在湖面上。”王若強向記者描述着如今湖區濕地的美景。

  “有些生物物種與南四湖闊別了近十年,他們的集體回歸正是説明這裡的水質變好了,對於曾經重度污染水質的南四湖來説,成果來之不易。”但是,王若強同時指出,由於南四湖面積大,匯入河流多,管理主體、方法和力度不一,導致湖區整體水質並不穩定,離南水北調的水質要求還有一定距離。“為近一步改善水體質量,做好人工濕地恢復修復的工作尤為重要。”王若強説。

  如何做好人工濕地修復工作也就成了王若強本次提案的重點內容。王若強説,南四湖濕地主要分佈在北湖新區、市中區、任城區、微山和魚臺等,濕地修復工作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他認為要制定統一的規劃標準,設計統一保護方案。針對濕地修復,國家安排了專項的扶持資金,希望市縣兩級也能儘快配套此項資金。“還要建設專門的、具有一定規模和人員的人工濕地規劃建設中心,實行業務獨立、規劃申請運作的管理模式,專門研究管理湖區濕地。”王若強建議道。  

  回憶起上世紀60年代南四湖的水質,王若強用了“清澈見底、直接飲用”來形容,“可以這樣説,做好濕地保護工作有望讓人們重新看到上世紀60年代的南四湖,碧波粼粼,風光旖旎的湖區自然風光就指日可待了。”王若強説。

熱詞:

  • 南四湖
  • 王若強
  • 入湖河流
  • 濕地植物
  • 人工濕地
  • 濕地生態
  • 湖區
  • 濕地保護
  • 修復
  •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