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春捂有要訣,數字話你知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5日 12: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文/王有國(主任醫師)

  “春捂秋凍”是民間的一條保健諺語,從氣候學的觀點來分析有一定科學道理。春季雖然趨向回暖,但寒潮會時不時造訪,氣溫變化快。這樣的天氣凸顯了“春捂”的重要,特別對老少族群,“捂”更是有力武器。可究竟如何掌握“春捂”的要領?以下一組數字能幫助我們了解“春捂”的要領。

  “8”是信號:晝夜溫差超過8℃是捂的信號,因為日夜溫差大是冷暖氣流搏擊劇烈的徵象,“早穿皮襖午穿紗……”充分表明了要根據氣溫變化而增減衣服的規律。就是説當你在聽到天氣預報,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之差≥8℃時,那就是提醒你要注意防寒保暖(捂)了,早晚增加衣被,千萬不可因天氣乍暖就過早地脫下棉衣厚衫,尤其是年老體弱者更應注意春季的保健,因為乍暖還寒,痼疾粘纏。

  “15℃”是指標:15℃是“捂”的臨界指標。在我國北方,家庭冬季有供暖,熱力公司承諾,室溫要保持在15℃以上,這表明,低於這一溫度,人就難以長時間耐受。特別是孩子和老年體弱者,更要把15℃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

  “7-14天”是適應期:即使氣溫達到15℃,一般人還要再捂7天,體弱者需再捂14天,這是人體適應性落後於環境變化所決定的。“人必須適應大自然”,但要有個適應過程,不能與環境變化同步,也就是説人體需要一段順應自然的內部調整時間。一般人的適應時間約為7天左右,老弱多病者及嬰幼兒約為14天。

  “24-48小時”是提前量:冷空氣到來之前的24-48小時開始捂。春季是冷暖氣流搏殺最激烈的季節,冷空氣仍然會一次次南下。在這種乍暖還寒的天氣裏,空氣中負氧離子大大減少,正離子猛增,氣流中出現帶電現象,這就會使敏感的老弱病殘人群體內的生物電和生化過程發生變化,以致造成神經-內分泌紊亂,讓人感到緊張、壓抑、疲勞、舊病復發,這就是每每寒流到來之前,許多疾病捷足先登,致使醫院門診量驟增的原因。從醫療氣象學觀點看來,應該在氣象臺預報冷空氣到來之前的24-48小時就開始採取以“捂”為主的預防措施,否則可能會變成雪後送炭,為時太晚。

  “3個部位”是捂的重點:最需要捂的是頭、肺、足。

  頭部血液供應極豐富,散熱也快,過早摘掉帽子最易感冒,而感冒易降低身體免疫力,是百病之源。比如受涼後的三叉神經痛,痛得令人連頭髮梢都不敢摸。此外,寒冷還會誘發腦中風。春天不要過早摘掉帽子、丟掉圍巾,頭部保暖十分重要。

  肺與呼吸道是直接接觸冷空氣的部位,肺泡在永不停地進行氣體交換,其喪失的熱量可想而知。所以每次寒流來犯,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總是首當其衝。最好的保溫就是戴口罩、圍圍巾。

  雙腳處於人體最低位置,循環血量較少,著涼、凍傷會先發生在腳。足的神經末梢分佈豐富,是人體12經絡必經之處,對溫度感覺敏感,老年人尤其不可過早脫掉厚襪子,每天用熱水泡腳,對血循環、保護免疫功能十分有益。

  圖/全景

  王有國

熱詞:

  • 冷空氣
  • 循環血量
  • 春捂
  • 春捂秋凍
  • 人體
  • 穿紗
  • 氣溫變化
  • 感冒
  • 溫度感覺
  • 搜索更多冷空氣 循環血量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