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唐山故事】陶瓷見證:“豌豆山”變彎道山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5日 12: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城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長城網唐山2月13日電(張明月)唐山市區是一塊資源寶地。煤、鐵、石灰石、耐火粘土等資源蘊藏量均十分豐富。就耐火粘土礦床(點)儲量來説,據專業人士統計,開平至古冶一帶計有産地11處,累計探明儲量達88301萬噸。耐火粘土分為4種,其中有一種高鋁粘土,近八九十年來已作為耐火礬土礦開採。較早利用開平耐火粘土的年代,可追溯到明清兩朝。在古開平(包括今唐山市區)自明朝開始就已用土法開採,用以燒制陶瓷器。這裡的粘土資源為唐山瓷器誕生提供了條件。

  唐山的瓷器燒制究竟源於何時何地呢?據民間相傳,唐山自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開始有粗瓷生産。此時有來自山西介休縣的田氏、范氏兩家移民,帶來制缸技術;利用這裡的耐火粘土,唐山陶瓷應運而生。兩家窯都不雇外人,屬於家庭手工作坊。田氏、范氏兩家居址在今路北區彎道山公園地區,後來居民增多,形成村莊,稱“缸窯村”(今西缸窯)。繼而有山東棗林莊的秦氏遷來,居今彎道山公園以東地區,而後稱秦家莊(今東缸窯)。秦家以種田為生,到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年)已成為當地富戶。這時,有常姓人家也從山東棗林莊移居這裡。常家會製作缸、盆,於是秦家出資,雇常家人做工,興辦窯廠,利用這裡的耐火粘土,也燒制大缸,始名“陶成局”。兩村東西相望,分別被人們命名為“西缸窯”和“東缸窯”。

  在田氏、范氏和秦氏、常氏移民到此地之前,此地並沒有任何燒制大缸(民用水缸)的記載和傳説。因此可以認為“缸窯”(村)地名形成是在田、范兩家和秦、常兩家遷來以後才逐漸出現的。如此説來,那麼在此之前,該地又叫什麼名字呢?

  在六七十年前,民間相傳,彎道山原名“豌豆山”。原本是一個小山包,位於唐山(今大城山)北約3公里,是一座海拔約20米的荒丘。明初屬灤州曹家口社之地。當時農家在這裡種些豌豆,故而名為豌豆山。

  豌豆山又怎麼改稱彎道山了?這是因為這裡地下淺層的耐火粘土適宜燒制陶瓷。採掘粘土的場所與燒制大缸的作坊、窯地之間有一條彎道相接;又因為“豌豆”與“彎道”諧音,天長日久“豌豆山”之名遂被改稱為“彎道山”了。

熱詞:

  • 豌豆
  • 彎道山
  • 缸窯
  • 耐火粘土
  • 秦家莊
  • 豌豆山
  • 彎道
  • 范氏
  • 燒制
  • 陶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