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非遺”技藝面臨傳承危機 商州狗娃咪還能響多久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4日 17: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西安新聞網-西安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陳老師新近做的“狗娃咪”。

  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備受孩子們喜愛的玩具,如今已被列入市級非遺名錄的商州“狗娃咪”面臨傳承危機,家住商州區東郊的陳五斤是目前僅有的幾個手藝人之一,在接受採訪時,陳五斤希望“狗娃咪”能在政府和社會的幫助下煥發新生,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喜愛,而不要就此成為“絕響”。

  “狗娃咪”曾是孩子最愛

  “狗娃咪”是一種用紅泥雕塑燒制而成的哨子,上世紀六十七年代在商洛地區風靡一時,在當時玩具種類不多的情況下,成了孩子們的最愛。

  在商州區東龍山村,記者見到了年過花甲的商州“狗娃咪”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陳五斤。得知記者來意,陳老師高興地拿出最近做的“狗娃咪”讓記者欣賞,拇指大小的小狗、小雞、猴子和猴騎狗等造型皆憨態可掬、十分可愛,吹起來哨音圓潤嘹亮。應記者要求,他還演示了泥塑的過程,一小團泥巴在指間翻動幾下,不到一分鐘就變成了活靈活現的動物造型。

  “從我婆那代人算起,我家做‘狗娃咪’已經三代了。”陳老師説,他小時候就跟著母親學做“狗娃咪”,冬閒時從東龍山取兩擔紅斑土,搗碎和泥,捏成各種造型,並鑽好哨孔。泥塑曬乾後放進廚房爐膛,利用做飯時的灶火燒透,然後再調製松香上色點染。做成的“狗娃咪”一小部分拿到附近的公路邊賣,大部分被走街串巷的貨郎擔收走,貨郎擔走到哪,這小玩意兒也就賣到哪,在河南、山西一帶也頗受歡迎。“那個時候娃們的玩具少,一到過年到處都能聽見‘狗娃咪’的響聲。”

  做一個“狗娃咪”陳老師只需要一分鐘。

  傳統工藝遭遇傳承危機

  據陳老師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狗娃咪”最輝煌的時期,特別是70年代中後期,全村幾乎家家都在做。“那時候還沒有包産到戶,大夥的經濟狀況都不好,冬季農閒時靠做這個補貼家用。”當時一個“狗娃咪”批發一分錢、零賣二分錢,他和母親晝夜不停地做,一冬天能賣七八百元。

  80年代後,受包産到戶及商品經濟大潮衝擊,許多人或忙於務農或外出打工,做“狗娃咪”的人越來越少,市場也逐步萎縮,近年來會做“狗娃咪”的只剩下陳五斤等幾個人。“現在人們來錢的路子多,沒人願意學做這個,我兒子就搞裝修去了,像我平常做瓦工一天也能掙個100多元,比做‘狗娃咪’掙得多還省事。”

  雖然如此,陳老師還是希望“狗娃咪”能在政府和社會的幫助下煥發新生,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喜愛,而不要就此成為“絕響”。據了解,商州“狗娃咪”已列入商洛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當地文化部門也曾多次收藏陳老師的作品,但後繼無人的窘境並未能得到有效改觀。

  文/圖 記者胡利強 張紅中

  聲明:

  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新民網聯絡,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熱詞:

  • 狗娃咪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傳承人
  • 陳老師
  • 絕響
  • 貨郎擔
  • 商州區
  • 泥塑
  • 包産到戶
  • 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