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助人為樂為何能增進幸福感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4日 14: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主持人:李小佳

  提問者:魔術師(解放牛網網友)

  解答者:高山川(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

  問:最近有文章稱,“給予比接受好”的諺語已經得到心理學的證實。有關研究認為,給予別人支持是一個愉快的經歷,可以增加幸福感,降低壓力。研究還發現,當人們能夠幫助別人時,他們的體驗與獲得巧克力、金錢等一樣,是正面的情緒。請問,助人為樂為何能增進幸福感?這對鼓勵更多人施行善舉、助人為樂有何啟示?

  答:熱心助人作為社會倡導的一種積極價值觀,不僅對他人有益,對援助者自己也不無“好處”,這已得到不少心理學和醫學研究的支持。

  人的社會性和利他性是漫長進化的結果。在進化過程中,人類逐漸學會只有互惠互利,團結協作,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生存繁衍。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互惠合作不可能只局限于家族內部的親人或熟人,也被推廣至更廣泛的人群,甚至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相應地,人類逐漸形成了利他主義的社會文化、道德觀念,反過來,這種文化又會熏陶、影響人的行為,鼓勵更多的利他行為和親社會行為。

  不僅如此,進化還為利他行為打下了神經生理的基礎。當目睹他人陷入困境時,旁觀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人的焦急、痛苦以至於不假思索地伸出援手,這種情緒上的自動喚起被稱為“共情”,它正是利他行為的重要動力。這得歸功於大腦中存在的一類神奇的神經元,它們不僅會在人有親身體驗時被激活,光是看到他人喜怒哀樂時也能被激活,導致“感同身受”的體驗。同理,當看到受助者脫困後如釋重負、歡喜慶倖時,“共情”機制同樣會讓助人者感到好像是自己轉危為安那般輕鬆、滿足,而這些正是讓人們感到幸福的情緒基礎。

  這些研究帶給人們的啟示是,要多鼓勵道德踐行。哪怕只是舉手之勞,也會讓人們在這種行為中切身體驗和感受到快樂和自身價值,並由此鼓勵和激發出更多的利他行為。此外,多數心理學家認為,人天生不是只利己或只利人的,善惡兩端可能並存於人性之中,關鍵在於如何培育和引導。社會規範中如果有更多對善的弘揚,相信利他行為也會更多。

  徵題郵箱:lxj034@jfdaily.com

熱詞:

  • 共情
  • 利他行為
  • 幸福感
  • 道德踐行
  • 心理學系
  • 人的社會性
  • 利他性
  • 神經元
  • 進化過程
  • jf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