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共話突破“噸糧田”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4日 12: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邪蒼諳-安徽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過去説到‘噸糧田’,農民想都不敢想。經過糧食八連豐之後,‘噸糧田’不稀罕了,用農民的話説:不種‘噸糧田’,不算莊稼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下發後,如何突破‘噸糧田’,是農技人員的一項新課題。 ”2月8日一早,蕭縣農技推廣員劉光榮一邊收拾下鄉講課的行頭,一邊對記者説。

  乘著“農技直通車”,記者跟隨劉光榮來到官橋鎮高莊村。村民們早已相互通知,往村頭的“萬畝良種繁育基地”聚攏。去鎮上趕集的農婦張艷玲,半路上聽説這事立即折回頭。 “過去是‘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著俺咋著’;現在,‘莊稼活也得學,農技員教俺咋著俺咋著’。 ”張艷玲一臉認真地説。

  劉光榮走向綠油油的麥田,數十位農民“呼啦”一下跟上來。農民朱克奇問:“會不會把麥苗踩傷? ”劉光榮笑著在地裏跳了跳説:“沒事,目前小麥到了鎮壓期,踩一踩能促進高産。”一下子逗樂了大夥兒。

  “按傳統農業理念,咱村這塊‘噸糧田’很難再突破。要實現再增産,下一步全靠農業科技支撐。 ”劉光榮説著將中央一號文件娓娓道來,讓大夥兒聽得津津有味。

  這位50多歲的農技員嘴裏蹦出的一個新詞兒引起大家的興趣,這就是“農業新技術集成”。過去,農技人員多是向農民作單項指導,例如該施肥時傳授測土配方技術,該防治病蟲害時介紹統防統治知識,農民對於科學種田的方法難以整體把握。今年起,劉光榮和其他農技人員將全套農業新技術進行“打包”,毫無保留地教給農民,然後根據苗情、墑情等,分階段重點進行地頭指導,真正解決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問題,幫助農民實現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

  高莊村過去有句順口溜叫“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現在變成了“村看村、戶看戶、種田都看示範戶” 。在劉光榮的提議下,現場幾位示範戶給大家開了一個饒有趣味的“地頭故事會”,交流科學種田“金點子”。

  “種子播得多,反而收得少;種子播得少,恰恰收得多。 ”示範戶李軍一番“怪論”,讓大家支起了耳朵。“俺家過去抱著‘有錢買種、無錢買苗’的老觀念,每畝播種近15公斤,結果廣種薄收。這兩年試著每畝播種8公斤到10公斤,産量竟一年比一年高。啥原因?因為現在良種的分蘗和成穗能力都比以前強,播種過多會造成旺苗,出現減産。因此,勸大家少量精播。 ”

  “過去田里長了草才除草,有了蟲才打蟲,效果不好。不見草時就要除草,未見蟲時就要打蟲。 ”示範戶曹興海的“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令大家深受啟發。示範戶曹興峰領著幾位農民最近自發到山東壽光等地進行市場調研,獲得一些“前沿技術”,當天也為大家掀起了“頭腦風暴”。“壽光的無土栽培、立體種植,能保證一年種五茬,俺這裡一年只能種兩茬。區別就在於人家是規模種植、集約經營,同時引進新品種、新技術;而俺們是分散經營,一戶一個品種,一戶一個種植模式,不利於高産高效。當務之急是提高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 ”曹興峰一席話贏得了熱烈掌聲。

  “俺再也不能守在家門口瞎琢磨了,得學科技、搞創新、求突破,這是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根本出路。 ”劉光榮深有感觸地説。(記者 何雪峰)

熱詞:

  • 噸糧田
  • 劉光榮
  • 中央一號文件
  • 示範戶
  • 測土配方
  • 苗情
  • 統防統治
  • 播種
  • 前沿技術
  • 怪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