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高考”之稱的中國高校自主招生考試11在全國舉行。以北大為首的“北約”和以清華為首的“華約”11日同時舉行筆試,而以理工大學為主的“卓越”聯盟筆試將在12日舉行。有近30所高校開始提前選拔符合本校要求的優秀學生。
“北約”、“華約”在同一天考試,意味着考生只能二選一。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于涵表示,兩大聯盟之所以不錯開考試時間,一是不希望考生連續趕考,增加壓力;其次,往年有考生同時被兩大聯盟學校錄取,最終也只能選擇其一,造成招生資源的浪費,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提前讓考生做出部分選擇。
“北約”聯盟院校包括北大、北航、北師大、廈大、山東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大、中山大學、川大、蘭州大學、港大等11所高校。
“華約”聯盟共7校,包括清華、上海交大、南京大學、人大、浙大、中科大和西安交大。
“卓越”聯盟包括北理工、重慶大學、大連理工、東南大學、哈工大、天津大學、華南理工、西北工大、同濟大學9所高校。
參與三大聯盟的高校佔據了擁有自主招生資格高校總數的三分之一。據悉,通過筆試的考生在高考中能拿到最高60分的降分錄取資格。而在以往選拔中,用到這一“優惠”的清華、北大學生幾乎沒有。這説明,通過自主招生選出的優秀學生在高考中也能憑原始分考入頂尖學府。“自主招生”也因此被稱為“掐尖戰”。
中國自2003年開始實施高校自主招生,允許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額,以選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發現的有特殊才能的學生。但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城市重點中學優等生疲於趕考,縣鄉農村中學學生不知“自主招生”是何物的尷尬局面。自主招生也受到一定質疑。南開、復旦去年相繼宣佈退出“北約”,以尋求更適合本校的自主招生方式。
於涵表示,作為探索人才選拔制度改革的舉措,自主招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如果單純取消則是一種倒退。(記者 馬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