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城市精神”同質化 折射“城市精神”匱乏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1日 18: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四川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1年,全國27個省市推出了城市精神標語。在這些標語中,“創新”出現11次,“開放”出現10次,“和諧”出現9次,“誠信”出現7次。“包容”和“愛國”分別出現5次和3次。東部沿海城市多以“海納百川”來體現包容;西部地區更傾向用 “團結奉獻”、“艱苦奮鬥”等語詞。另外,在字數上,選用八個字長度的超過了四成。

  (據2月5日《法制晚報》)

  有哲人説過:“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同樣,一座城市也需要屬於自己的精神。城市精神,就是一座城市的思想靈魂和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也是一座城市軟實力的展現,代表著一座城市的整體形象,彰顯著一座城市的特色風貌,對城市的未來發展具有靈魂支柱和動力源泉作用。從這個角度説,各地開展城市精神徵集活動,推出城市精神,對凝心聚力,提升市民素質,促進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有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應該給予積極的評價。

  然而,27個省市“城市精神”的宣示中,卻有多個詞語高頻率重復出現,高的甚至超過十次,而且多數城市精神標語習慣於四詞八字、兩成語八字、四成語十六字模式,無疑使這些城市的城市精神的表達失之於空洞泛化,顯示出同質化和標語化傾向。其實質上,折射的是城市文化精神的匱乏,表現了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粗放無個性,這是無益於城市發展的。

  每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地域環境、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這就決定了每一座城市的城市精神都各不相同。城市精神,應當是各個城市所特有的、不可複製的,它是一座城市個性、特色的彰顯,具有不可替代性。同質化的城市精神,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當下經濟社會大環境發展需要,但是在本質上已經背離了城市精神的靈魂和內涵,消磨了城市間的文化差異和特色差異,看不出一座城市自身的個性和特色,顯示不了城市本來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民精神價值,因此也很難代表一座城市的真實面貌。最可笑的是,在一些城市,製作城市精神標語的最終入選者,居然是一個從未到過這座城市、對這座城市歷史文化缺乏真實感受的外地人;其所以入選,只是提供的城市精神標語大氣、合乎領導口味和大環境。

  城市精神應當是一座城市幾千年曆史文化沉澱的集中體現,是幾代人乃至幾十代人共同凝聚、提煉的理智、情感與夢想,代表了當地人的性格特點。它當然也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與時俱進,但基本內涵應該不變。而目前各地推選出來的城市精神顯然並非如此,不但很少有市民廣泛參與投票認可,甚至連對本地歷史文化有著深入研究的專家學者參與度也很不夠,參與的只是主要領導和個別被領導看中的專家學者以及極少數市民代表。這樣一個過程,説白了,就是對城市精神命下名,打下廣告,宣傳一下而已,徒具形式。

  筆者認為,各地推出城市精神沒有錯,開展城市精神徵集也沒有錯,但是,關鍵是要在挖掘城市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提煉具有個性和本地特色的內涵,並且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同身受。只有這樣的城市精神,才是真正的城市精神,才是市民認同的城市精神。而那些同質化、標語化城市精神的徵集和推出,以及通過宣傳方式讓市民死記硬背的工作方法,其結果不僅耗費大量納稅人錢財,而且得不到市民的認可,起不到任何推動城市發展和建設的積極作用,這樣的“城市精神”,不要也罷。

熱詞:

  • 城市精神
  • 城市軟實力
  • 同質化
  • 精神價值
  • 城市文化
  • 愛國
  • 歷史文化
  • 法制晚報
  • 標語化
  • 共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