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未雨綢繆發展林下種植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9日 13: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海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 來自基層的報道

  2月4日上午10時許,儋州市南辰農場7隊膠農廖海球家,一家人正圍坐在其母親鄧學英身旁,有説有笑,四代同堂,享天倫之樂。鄧學英是馬來西亞歸僑,上世紀50年代來到南辰農場開荒,儘管已是91歲高齡,但是身子骨硬朗,耳聰目明。

  去年,廖海球在那大城區蓋了兩層樓房,目前他的兒子一家在那大居住,方便孫子在那大城區上學。廖海球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這樣寬裕的日子,得益於上一代人把荒山開闢成了膠林,更得益於農場近年來進行的改革。

  今年51歲的廖海球,25歲時成為了農場的一名膠工,睡過大通鋪,成家時住的還是茅草房。當周邊的農村都已經包産到戶的時候,農場依然是“吃大鍋飯”。幹多幹少,大家都一樣,就導致了大家不思進取,窮得叮噹響,周邊農村都已經每家每戶有摩托車時,農場職工還在騎自行車。

  2005年、2010年,南辰農場先後進行了兩次改革,將農場約18萬株橡膠包産到戶,農場與職工建立合理的分配機制。這樣,廖海球從一個“膠工”變成了“膠農”,他一家承包了800株已經開割的橡膠。

  改革後,幹多幹少、幹好幹壞不一樣的結果激發了膠農的積極性。廖海球一家加大投入、精心管理橡膠,並苦學割膠技術。依託靠近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優勢,農場經常組織各種培訓班,廖海球等膠農不但課上學,課下還與授課的教授建立了緊密的聯絡。

  “自從我採用了‘陰陽割膠刀法’、‘三天一刀’等低頻高效的割膠技術,橡膠樹産量提升了30%至35%,還不傷樹!”廖海球把記者引到附近的膠林裏,詳細介紹了他的管膠、割膠方法。

  經歷兩次改革後的南辰農場,讓每一戶職工都能承包橡膠,而自身的職能從原來的管理變成了服務。南辰農場場長符啟堂告訴海南日報記者,農場當前可開發的土地已經達到極限,橡膠産量也提到了較高的水平,下一步要轉變思路,引進生薑、靈芝品種等開展橡膠林下種植,進一步增加膠農收入。

  廖海球已經躊躇滿志,春節剛過,他就跑進書店購買了林下種植的書籍。“農場的發展思路是正確的,橡膠當前效益較好,但是畢竟産業過於單一,哪天膠價下跌的話,日子就不好過了,發展林下種植是未雨綢繆之舉。”廖海球説。

  本報記者 李關平 通訊員 郭樹護

  (本報那大2月6日電)

熱詞:

  • 種植
  • 廖海球
  • 割膠技術
  • 膠價
  • 發展思路
  • 包産到戶
  • 橡膠樹
  • 2005年
  • 南辰
  • 2010年
  • 搜索更多種植 廖海球 的新聞